欧阳修“编”家谱

作家文摘 2022年03月01日 ·李开周·

  编家谱打发退休生活

  欧阳修65岁退休,退休时官职不小,是“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特进、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实封一千二百户”。前面那些头衔都是虚的,只代表朝廷恩宠和社会地位,但“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是实打实的,有了这么一大笔补贴,欧阳修晚年完全不用发愁过日子的问题。做什么事情打发退休生活?他编写自己家的家谱。

  在欧阳修编写的家谱上,第一代祖先是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生欧阳通,欧阳通的孙子叫欧阳综,欧阳综生活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曾率领乡民抵挡土匪。从欧阳询到欧阳综,总共五代人,却跨越整个唐朝将近300年历史,平均代际间隔将近60岁。非常奇怪。

  再看欧阳修家谱的后半部分:从唐朝末年的欧阳综算起,到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止,区区150年历史,竟然多达16代人,平均代际间隔还不到10岁。更加奇怪。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欧阳修考证和梳理家谱时,工作不够仔细,前面漏掉了几代人,后面又多写了几代人。南宋后期有个太学生周密,也发现了欧阳修家谱里存在的错误。他评价道:“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欧阳氏无他族,其源流甚明,尚尔,矧他姓也?”朝代更迭,战火绵延,老辈人要么把家谱弄丢,要么根本就没有家谱。在这种情况下,后辈再想编家谱,困难重重,容易出错。像欧阳修的家族,同姓不多,名人不少,编写家谱相对容易,还搞出这么多错误,更何况其他姓氏编写的家谱呢?错误肯定更多。

  假造家谱最有名的人

  此外,出错还有别的因素,比如故意编造。北宋前期,四川闹灾,有一个姓刘的小姑娘,父母都死了,在外婆家长大,十几岁时嫁人,嫁给一个银匠。小两口为了挣钱,千里迢迢来开封打工,有一回到太子府上打造银器,被当时还是太子的宋真宗相中了。宋真宗给了银匠一大笔钱,于是她改嫁宋真宗。真宗登基,她备受宠爱,从美人升为嫔妃,从嫔妃升为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她却没有生养儿子,倒是身边一个宫女给宋真宗生了儿子。她又妒又恨,将宫女的儿子夺走,当做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后来真宗驾崩,这个夺来的儿子登基,就是宋仁宗。

  这个姓刘的小姑娘,就是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真宗最宠爱的皇后、宋仁宗最惧怕的母后、北宋时期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章献明肃太后,名叫刘娥。刘娥一步登天,进而就觉得自己的出身是个短板。她想跟朝中姓刘的官员攀亲戚,将自己的门第挂靠到别人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她找的那位刘姓官员太耿直,不愿意冒认皇亲。刘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假造一本家谱,直接跟死人攀上亲戚,说她父亲就是早已牺牲的开国大将刘通,说她祖父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刘延庆。宋真宗当然知道她假造家谱,但并不揭穿,甚至还主动帮她圆谎,因为让开国大将的女儿做皇后,比让平头百姓家的孤女做皇后更有面子。

  编造家谱长盛不衰

  类似的故事在南宋也发生过。南宋有一个杨皇后,出身更加贫贱,无父无母,没有名姓,是教坊司一个张姓女演员捡来的孩子,于是跟着姓张,取名张桂芝。张桂芝长大以后,被宋宁宗相中,一路升为皇后。张桂芝不想让世人知道她是戏子收养的,于是跟朝中一个姓杨的出身很好的官员攀亲戚,改姓为杨。就像刘娥一样,杨桂芝的权力很大,后来也曾垂帘听政。她垂帘听政时,大修杨氏家谱,以至于元朝人撰写《宋史·后妃列传》时,误以为她本来就姓杨,也误以为她是贵族出身的大家闺秀。

  早在魏晋时期,官场上最看重门第,平民子弟为了做官,有时不得不将祖上十八代都换成贵族。为了让这种编造显得更有说服力,他们还会请专业人士编造家谱,或者从贵族手里高价购买家谱。直到隋唐时期,编造家谱仍然是一门长盛不衰的产业。到了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平息过后,原本欢迎西域移民的唐朝开始转向排外,那些留居长安的突厥人、粟特人、契丹人、回纥人都纷纷改成汉姓,并假造家谱,让外人以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中华士族。   (摘自1月27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