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1月,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一大后参与推荐青年投考黄埔军校

1937年春,毛泽东、朱德、林彪等和抗大部分人员合影
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成立。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成为国共两党的军事摇篮。毛泽东与黄埔军校有着较深的渊源,早年他不仅参与推荐革命英才投考黄埔军校,在上海主持第一、二期学员初试事宜,而且后来一直关注着黄埔军校,以黄埔军事骨干创建工农武装,并且一直推崇黄埔的革命精神,利用一切机会与黄埔系军人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更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荐才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1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加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一大,被选为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为响应孙中山的“敦请一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的号召,毛泽东参与了上海执行部组织的黄埔一期考生两次复试。
3月14日,毛泽东在环龙路44号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亲自办理了数宗黄埔军校第一期考生事宜。一是接待由中共北京区委派遣来上海参加黄埔一期招生考试的中共党员张隐韬、杨其纲等。二是经办过黄埔一期考生郭一予复试。据郭一予回忆:“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人同为黄埔军校第一期考生)和我等将湖南党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公函和名单交给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成绩取录,我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三是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至四队学生详细调查表》记载,蒋先云、伍文生、张际春等六人填报了毛泽东为报考黄埔军校推荐介绍人。接着在上海执行部工作的毛泽东,继续参与第二期招考工作,履行组织部秘书职能。
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工作将近一年时间,参与第一、二期复试,使他对黄埔军校有了关注。毛泽东坚持主张:革命军队是实现革命理论的先锋,应多选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这是他关于培养军事人才思想在革命军校、军队的最初探索与实践。1926年9月3日,毛泽东应邀到黄埔军校讲演,他的演讲非常形象、生动,让官兵懂得为革命理想而战,给师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度评价黄埔军校
毛泽东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上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我军第一个军官教导队,亲自为学员讲政治课。1928年6月16日他《给湖南江西省委转中央的信》指出:“改造军队变成真正的红军,在军队中建立健强的党,办军校办党校。”由此开始重视军校培养干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29年12月28日召开的古田会议,使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初步形成。1930年2月创办红四军红军学校,报收学员600余人,毛泽东亲自任校长并授课。1931年秋毛泽东主持创办红军干部学校,他找何长工、邓萍(黄埔军校五期生)谈话,指出:“我们决心调你们两个军长和四个师长,还有十几个团长和政委来办个学校,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军校培养的军政素质好的红色指挥员……新旧军阀很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这个道理。蒋介石中央军的构成有几个系统,一是胡宗南为头子的黄埔系,还有其他各省的讲武堂毕业的讲武系。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战胜反动派,也要学会办校、治军,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
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希望“红大”能够继承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1937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全民族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在错综复杂的各派斗争博弈的环境下,多次提及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军事与政治训练并重的成功经验,强调中国共产党建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说到人民军队的建设,对于黄埔军校的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1924年到1927年的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了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指出:“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影。从前有个黄埔,那里表现着一种朝气,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黄埔和陕公一样,同学是从各地方来的,又分布到各地方去。那时的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再次阐明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 (下转第9版)
(上接第1版)
推崇黄埔的革命精神
1936年10月初毛泽东为团结抗日大计着想,建议徐向前给胡宗南等黄埔同学致信。1936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为徐向前起草致胡宗南(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信中指出:“宗南学兄军长勋鉴:黄埔一别,忽已十年,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战线,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努力……深愿与贵军缔结同盟,携手前进。蒋(介石)校长现已大有觉悟,甚为佩服。吾辈师生同学之间倘能尽弃前嫌,恢复国共两党之统一战线,共向我全民族最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卫国卫民复仇雪耻,当在今日。”
为结成黄埔(军校)将领统一战线共同对外,进一步扩大黄埔将领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10月2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并率黄埔红军将领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萧克、左权、聂荣臻、程子华、罗瑞卿、陈伯钧、袁国平、宋时轮等《致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书》中重申:“全中国人民所希望于诸先生的是奋起抗战的民族英雄,不愿诸先生继续内战成为民族罪人。尤其希望蒋先生毅然决然停止进攻红军的最后内战,率领全中国的武装部队实行抗战,以复活黄埔的革命精神,以恢复国共合作时反帝斗争的勇气。”
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总结抗大三年来成绩时指出:“抗大三年来有其贡献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成绩……因为它还要造就大批年轻有为与进步革命的学生。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再次阐述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的进步影响和作用。
1941年10月2日,中国共产党为团结黄埔师生促进抗战事业,同意延安成立黄埔同学会分会,时在延安的黄埔师生百余人出席会议,派驻延安的国民党联络参谋陈宏谟代表重庆黄埔同学会、前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等到会。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第三章“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指出:“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召集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订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黄埔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内战时期的中国红军,保存了并发展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民主传统,曾经扩大到几十万人。”毛泽东在同一篇文章中两次总结阐述了黄埔军校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创建发展红军时期曾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7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时评《哀号无济于事》时,加写了两段:“黄埔军人中现在正发展厌战情绪,其中有些人正在酝酿反蒋反战,投奔人民解放军。这种情况,随着今后蒋军的失败,必定会有可观的发展,中国人民衷心欢迎这一发展。真正的黄埔革命精神,仅仅属于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革命军方面,这就是事物的根本变化。”
1954年10月18日下午,毛泽东在紫光阁主持召开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致开幕词时指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我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二代是黄埔军,它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革了前面所说的那个军队的命……今天在座的中间,有许多人,共产党的非共产党的,都是亲眼看过、亲身经历的。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军校招收一期学生。周恩来总理是当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以黄埔军为主干的国民革命军起初成立了八个军,黄埔军也曾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脱离人民。
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许多方面作出过精辟论述,对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发展、成长、壮大过程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及黄埔军校的重要作用与影响。黄埔军校师生在大革命时期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与反响,给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由此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借鉴与启发。
(摘自《百年潮》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