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人民艺术家”和“最美奋斗者”秦怡,在上海逝世,享年一百岁。
爱电影,拍电影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浦东一户封建家庭。所幸,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的父亲,要比许多同学的爸爸开明,经常带小秦怡去看电影,“两毛钱就可以看一部新电影。如果是老片,只要五分。”那个时候,光影便在小女孩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
能做上电影演员,按照秦怡的话说,要归功于她的“离家出走”。1938年,16岁的秦怡,在同学的建议下,离开上海,辗转香港来到湖北武汉,光荣加入抗日队伍。她当护士、抬担架,以一名少女的微薄之力,支援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又因为长得好看,秦怡很快被“革命前辈”发现、引导,同年便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作品。“从不会演戏到渐渐开窍,我正是通过认真演戏以及拍电影,慢慢地学习当好职业演员的素质和修养,慢慢地体会做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的时候,一年六个话剧,演足280天,我都是主要角色。战地演护士,亭子间演嫂嫂,各色各样的。”她还甘愿为别人跑龙套,甚至后来秦怡写了一本名叫《跑龙套》的书,阐释心中的“龙套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表演。
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1949年建国后,她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并主演了电影《失去的爱情》和《母亲》。1950年《农家乐》,1951年《两家春》。稍许休整,1956年秦怡又完成了《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两部大作;1957年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1958年与孙道临、宋德裕合作完成了《红色的种子》;1959年与谢芳等联合出演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的电影《青春之歌》,同年还出演了由郑君里、岑范联合执导的《林则徐》……电视领域,秦怡也是先锋和楷模,1982年她主演了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此剧获得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最美奋斗者”
哪怕只穿蓝布衣服,秦怡也是美的。她的美,美在鲜花簇拥时。她的美,更美在繁华散尽后,面对宠辱的优雅和坚强。86岁时,秦怡为地震灾区捐出了毕生积蓄;93岁高龄,秦怡又自编自演自筹资金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热诚十足。女气象工程师梅欣怡舍小家为国家的动人故事,秦怡前后只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万多字的剧本。当时有人为老人的健康着想,劝她在上海的摄影棚里搭个布景,但秦怡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坚持和剧组成员一起登上青藏高原,坚持工作在拍摄第一线。
后来秦怡又参演了由陈凯歌执导的古装电影《妖猫传》,95岁的她扮演一位曾见证唐王朝跌宕命运的老嬷嬷。虽然只拍了三天,但在片场秦怡仍努力学习,“我作为一个电影演员,虽然有点经验,但还不够。”
2019年,秦怡在华东医院疗养期间还参演了公益电影《一切如你》。镜头里,她有些消瘦,但银发红唇,再配上金丝边眼镜,精神奕奕。镜头外,那一年已经97岁的表演艺术家,作为电影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 “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摘自5月9日新民网 孙佳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