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日,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逝世,享年100岁。谢辰生是文博界的元老级人物,第一代文博人。一生为文物保护积极奔走的谢辰生,自己也活成了文保人士心目中的一件“文物”。
“文物一支笔”
谢辰生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据谢辰生在世时的自述,他自幼在大哥谢国桢先生的影响下,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1946年,他正式跟随郑振铎先生从事文物工作,1949年9月在郑振铎先生的安排下到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报到。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负责指导管理全国文物、博物馆、图书馆事业的文物局随之成立。16日,郑振铎被任命为局长,王冶秋为副局长。
郑振铎征求谢辰生的意见,问他准备去哪儿干。谢辰生已做了几年文物资料整理,一心想去搞研究。郑振铎告诉他:“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就在文物局干吧。”简单的几句话伴随了谢辰生的一生。
1949年,他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文物法令,此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被誉为“文物一支笔”;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流出大量国宝级文物,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组建“秘密收购小组”,在徐伯郊等人协助下,抢救流散文物。谢辰生作为郑振铎的秘书,也参与了这些文物抢救的重要大事。
据他事后回忆,这段国宝抢救性收购史,当时是“地下工作”,当事人又三缄其口,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浮出水面。2019年底,一批1952年至1958年间的信札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包括郑振铎等文物局官员与徐伯郊的往来信件、电报存根等166页。
文物保护的老兵
20世纪80年代,谢辰生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编委会主任,撰写了文物卷综合性概述,提出“文物”定义,为构建中国特色文物学科作出重要贡献。他还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1983年,他参加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历时八年参与完成珍贵书画鉴定工作。1987年,负责起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
1994年离休后,谢辰生仍密切关注基层文物工作状况、始终关心文物事业发展。2005年,谢辰生参与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积极倡议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他呼吁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谢辰生仍奔走在文物保护一线。2016年3月,他和宿白、黄景略、张忠培其他三位专家给中央写信,提出了《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平生只做一件事,热血丹心护古城。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记得,谢辰生在93岁的时候,刚做完化疗就参加一次会议,会间神情十分疲惫。过了半个月,金冲及再打电话,谢辰生竟然刚从杭州回来。“我以为他是去杭州休养的,他回了一句‘我到杭州郊区看明清民居’。”金冲及说。
谢辰生生前曾多次说,“回首自己七十多载的文物事业路,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有一幕场景常常发生在他身上,每每聊天谢辰生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时听过的歌,“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乡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末了,他总会激动地说,“我就是痴迷于文物保护的老兵!” (综合自5月2日中国新闻网、《都市快报》 应妮 潘卓盈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