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

十万学子披戎装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颜 慧·

北大在民主广场举行“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同学大会”

吴蕴初与女儿吴志莲

  决 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开启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但当时部队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低、技术知识少、业务能力差,应付新的工作有困难。

  1950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举办一定数量并适合正规要求的各种军事学校。随后,组建了一大批新式军事院校,这些新式军校对学员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指战员大多不能满足新式院校的生源要求。

  1950年11月18日,周恩来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参军参干工作,决定于今明两年分两批选送九万余名学生和青年工人进入军事学校学习。12月1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发布《关于招收青年学生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规定凡17-25岁,思想纯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二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以及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均可报名。同日,总政治部根据人民解放军建设重点,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请示关于动员青年、学生参军问题。

  12月5日,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学生、工人投考军事干校的通知》,规定了招生人数和专业,以及动员对象等,明确“在今后一年内动员十二万个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加空军、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化学兵、防空、情报、机要、通讯、卫生、后勤等各种军事学校”。

  响 应

  联合决定颁布后,各大高校和中学积极响应。汤用彤、许德珩、华罗庚等教授纷纷鼓励学生参加国防建设,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积极支持儿子梁从诫参加军事干部学校。马燮庆是南京“马头牌”冰棒创始人,把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送去参军参干。

  截至1951年2月1日,全国青年报名参军参干人数达25万人,远超原计划招生人数。

  1951年6月25日,中央政务院再次号召青年学生“行动起来,踊跃报名参加军干校,为增强国防力量、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奋斗”。截至7月8日,仅北京市就有大中学生3861人和社会青年高小毕业生359人报名。“味精大王”吴蕴初的女儿吴志莲在复旦大学读书,得知此消息后也决心报名,写信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复信给女儿:吾垂暮之年,只有你一女儿,自不愿与你分离。但是你为祖国为人民愿意献身祖国,并预备流最后的一滴血,这行动和精神是伟大的,吾岂能以舐犊之爱忘却了保家卫国之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参军参干运动,共有58万名青年报名,最后录取了近10万名。

  纠 偏

  但这一时期,我军在执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上存在一些问题,青年知识分子的级别待遇偏低,有些工作分配不当或在工作中没有放手使用。

  针对这种现象,总政治部在1951年12月和1953年6月向全军批转华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指示》和中南军区党委《关于纠正压抑知识分子的偏向的指示》。1953年6月,总政治部再次发出《关于调整参军知识分子职务与级别问题的指示》,要求全军团以上党委和领导机关认真检查一次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执行情况,提出:凡存在对知识分子评定级别待遇偏低、工作分配不当等问题的单位,一律应予以合理改变和调整。同时,要求各部队要按党章规定,做好吸收青年学生出身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工作。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强调: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随后,党中央又专门发出《关于知识分子的指示》,具体阐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和规定。全军再次进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教育,并在一切有高级知识分子工作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纠正了存在的问题。    (摘自《炎黄春秋》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