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往事》选载之三

又是生死离别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丁晓平·

陈毅与肖菊英

  死也要和大家死在一起。

  ——这句话,不禁让老刘想起一个女人。那真是一次生离死别啊!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肖菊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那是1930年7月,活动在赣南的二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三个纵队和赣南独立师合编成红二十二军,隶属红一军团,老刘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老刘到任后,在信丰办起了红军干部学校,自任校长。肖菊英是第一批学员。肖菊英美丽端庄,好学苦练,且多才多艺。老刘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她,两人慢慢地在感情上越走越近。

  一天深夜,在西牛镇真君庙附近的山岗上突然传来狗吠声。哨兵报警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原来,敌人准备偷袭真君庙。老刘赶紧和毛泽覃、彭加仑、张扬等人一边派人到县城请求增援,一边组织突围。这时,老刘发现肖菊英还站在自己身边,心里一阵着急,急火火地说:“啥子时候了,还不快撤!”

  “上课的时候,你不是说过,危难时刻要奋勇前进,经受住考验吗?”肖菊英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不走,我也不走!”

  “太危险了!你赶紧离开,跟上队伍!”老刘命令道。

  “正因为危险,我才不愿意离开你。”肖菊英眼泪盈盈地请求说,“要死,我愿意跟你死在一起!”

  老刘无言以对,打心底佩服这个比自己小11岁的妹子。

  8月中旬,老刘奉命率红二十二军开赴前线,肖菊英分配到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老刘骑着一批大白马,肖菊英骑着一匹大棕马,一同去肖家。既是提亲,也是告别。

  母亲拉着女儿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分手时,母亲看到门外女儿骑的大棕马没有马鞍子,便颤颤巍巍地从屋里找出自己的嫁妆——一条红毛毯,搭在了女儿的马背上。

  9月,29岁的老刘和18岁的肖菊英在泰和县城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继续向吉安进军。10月4日,攻克吉安。肖菊英担任特委的机要秘书,兼任特委妇女部长。夫唱妇随,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富田事变”。随后,中央苏区开始了整肃“AB团”的肃反运动,老刘被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在红二十二军政委邱达三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起来之后,肖菊英对老刘的安全也开始提心吊胆。此时,老刘夫妇住在赣西南特委机关所在的兴国县城李家祠堂内。祠堂原是清光绪年间江南提督军门李占椿的花园别墅。老刘夫妇的房间是后边的绣花楼。

  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的一天,老刘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因为他对抓“AB团”的错误做法十分不满,同肃反负责人李韶九有过激烈争吵,中共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就是去开会被当成“AB团骨干”抓起来的,因此老刘暗忖此行凶多吉少。临行时,他嘱咐肖菊英说:“我去开会了,三天之内不回来,你就快走,回你老家信丰藏起来。如果我没事,我会派人把你接回来。”

  老刘到达于都后,才知道是开地方工作会议,部署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抓“AB团”,纠正肃反扩大化。真是虚惊一场!

  谁知,在回归途中,老刘遇到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的袭击,他心爱的大白马被打死了,只得和警卫员绕道步行,耽搁了行程,回到兴国县城时已经是第四天的下午。

  老刘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丈夫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卧不宁,辗转反侧,望眼欲穿,心中不停地默念着她的老刘快点平安归来。黎明时分,窗外刮起了风,不断传来狗吠,仿佛远处传来了哒哒哒的马蹄声,不一会儿又感觉有敲门声,她不禁喜出望外,急匆匆小跑着下楼开门。月黑风高,心急火燎的肖菊英一脚踏空,不慎跌落院内一口没有井盖的古井,溺水而亡。

  老刘满怀喜悦归来,推开李家祠堂的大门,只见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老刘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草草埋葬在兴国县城平川中学后边的山坡上。送葬归来,老刘回到绣花楼整理妻子的遗物,发现肖菊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担心他的安危,夜夜都为他填词写诗……

  捧读亡人诗,思念爱妻情。老刘呜呼哀哉,号啕大哭,语无伦次,一夜无眠,含泪写下了一首《忆亡》。

  行行有泪,无情未必真豪杰;字字含情,长使英雄泪满襟。

  肖菊英牺牲后,老刘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讲述肖菊英牺牲经过。1949年8月,信丰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的老刘,就致电中共赣西南区委书记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牺牲和她尸骨被国民党军挖毁之事,托付杨尚奎向肖菊英亲属表示抚慰。

  1950年春,老刘又致信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肖菊英的老同学钱益民,询问肖菊英亲属的近况,得知肖菊英父亲已去世,邀肖菊英母亲、弟弟来上海会面。后来,老刘根据肖菊英两个弟弟的技术专长,建议江西省有关部门安排了工作。1952年,老刘又给肖菊英母亲寄去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岳母的抚慰。这些都是后话。

  ——要死,我愿意跟你死在一起!

  ——死也要和大家死在一起。

  又是生死离别!

  为了革命也罢,为了信仰也罢,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男人也罢,女人在关键时刻不怕死的气概,似乎更加胜过男人。

  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老刘,似乎更懂得女人的心。

  红军的女人们都不愿意离开队伍,都不愿意抛下自己的男人,独自去寻活路。

  这可把老刘急坏了。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