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阻挡家族的迅速衰败

盛宣怀的“保家之策”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15日 ·傅昌波肖彪·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首富、红顶商人盛宣怀是颇具话题性的历史人物。不为众人熟知的是,盛宣怀也是我国家族善财传承的先锋实践者。盛宣怀临终留下遗嘱,对其庞大的家族财富作了明确安排,希望通过“自利+利他”的善财传承架构实现“保家之策”。

  然而,富可敌国的家族财富不过百年就灰飞烟灭,他最看重的儿子盛恩颐,最终在贫困交加中病逝于盛家祖业留园的门房,死前但求一碗红烧肉而不得。为什么他的“保家之策”不能阻挡家族的迅速衰败?

  “愚斋义庄”

  1916年4月26日,盛宣怀临终前作出安排,全部家产一半遵照传统惯例分家,一半用于建立兼顾利他和自利的复合目的家族信托:“将来家产应有进项,作十份开拆,以五份留作善举,五份分给五房。”

  从盛宣怀遗嘱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兼顾家庭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家族善财传承安排,如果得到完整的实施,应该能够实现“保家之策”。单独从社会公益角度看“保存股”的运用,其名为“愚斋义庄”的家族信托,已经突破传统宗族慈善的局限,兼具家族信托、家族慈善信托双重功能。

  从历史资料看,盛宣怀对愚斋义庄的安排,也汲取了欧美家族慈善的经验。例如他指定执行监督人李经方(李鸿章的长子)会同盛氏五房及亲族会议商议,成立愚斋义庄董事会,订立章程。章程规定董事会遵循“动息不动本”原则,即只准动用生利,用于组织的日常运行,不得变卖义庄财产。

  在去世前,盛宣怀委托顾润章、盛玉麐等亲信下属担任至善堂(愚斋义庄的前身)执行办事。在按其遗愿建立的“议会”中,董事人选的来源、人数、任期都有具体规定,竭力避免“家族一言堂”。这样的制度安排,已经具备现代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的基本特征。因此,愚斋义庄可以说是我国家族善财传承的首创案例。

  违背遗愿

  遗憾的是,愚斋义庄设立仅15年便告解散:先是其子孙在1927年底瓜分了复合目的家族信托的六成非慈善用途资产,由此触发了连番的内外争夺;1931年,愚斋义庄董事会在《申报》《新报》等重要报纸刊登通告,正式宣告解散义庄。

  分析我国首个家族善财传承计划未能实现初衷、难以保障家族基业长青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慈善资产界定不够清晰。愚斋义庄虽然完全按照盛宣怀的遗嘱执行,但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法律土壤,在产权方面存在巨大的“模糊边界”。当时的北洋政府及稍后的国民政府仅出台了《捐资举办救济事业褒奖条例》《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关规则》等具体条例,对慈善财产界定不明晰,对慈善组织的独立性缺乏清晰认识。因此,当愚斋义庄出现内部离心离德时,运营者难以寻求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

  第二,公私混同致监察人难以履责。这是产权不明晰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按照当时的制度安排,李鸿章长子、曾出任清朝驻外大臣的李经方担任愚斋义庄的监督人,在社会名声上“镇得住场子”,且李经方本人多年来负责李鸿章家族的田产事宜,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这一安排不可谓不高明。

  但由于愚斋义庄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尤其是名称仅以“义庄”描述,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盛宣怀家产的一部分,相关矛盾纯属家族内部的遗产纠纷。正因为如此,包括李经方在内的参与者并非法定的义庄利益独立监护人,而只是受盛宣怀委托、担任兼职的“德望长者”,因此,他们没有法定的理由去保持愚斋义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与图谋瓜分义庄资产的盛家后裔、相关机构正面抗衡。正如爱惜羽毛的李经方在事后表示:(当时的)司法、民众都认为,愚斋义庄的前程是盛氏家事。既是家事,外人如何过多干涉?

  第三,女主人智慧与见识不足。盛宣怀去世后,遗孀庄德华执掌家政。但她思想因循守旧,难以理解盛宣怀的先进理念与政治智慧。例如愚斋义庄建立后,庄夫人逐渐掌握了义庄董事会,也获得了实际经营的主要决策权。但在后辈(尤其是亲生儿子盛恩颐)的反复游说下,庄夫人未能坚守愚斋义庄设立的初衷(以家族力量抱团整体发展,而不是分开单干),这让各房子孙开始图谋解散义庄,分钱到房。

  第四,公权机构参与合谋分肥。庄夫人去世前后,正值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各政治派系利益纷争的特殊时期。盛家子女违背祖训、瓜分愚斋义庄之举,引来了江苏省政府的介入调查,但该调查的意图竟然是,通过支持盛宣怀家族“自行支配愚斋义庄财产”,得以分享义庄的部分财物。而之后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也不甘落后,通过强行推销国库券、国债的方式,参与了这场针对愚斋义庄的分肥大戏。

  败家子

  被视为盛家接班人的四子盛恩颐,曾被送到英国伦敦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由于家教缺失、家风不正,盛恩颐最终沦为典型的败家子。例如盛恩颐先后迎娶了11房姨太太,并给她们都配备了别墅与汽车;在接管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一职后,盛恩颐“一边抽大烟,一边批文件”;在赌场里,盛恩颐甚至一夜之间输光名下100多套上海的洋房别墅。

  从个人命运的角度看,带头私分愚斋义庄财产的盛恩颐,因不擅劳作、没有收入来源,最终在祖宅的门房凄然去世。盛宣怀善财传承计划落空的案例充分说明,家风家教才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摘自《中国慈善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