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数字健康服务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电子健康码”早非一个新鲜词汇,在更多人的印象中,“居民健康卡”的称呼或更加熟稔。十年前的2012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2017年,国家卫健委启动电子健康卡应用试点工作。一年后,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
根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电子健康卡(码)”是居民健康卡(码)的线上应用新形态。电子健康卡的应用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实现对医院就诊卡、妇幼保健卡、计划免疫卡以及身份证、社保卡、银医卡等各类居民就医服务介质的“兼容使用”和“关联注册”。
“电子健康卡(码)脱离了与其他医疗服务卡‘竞争使用’的局面。理想状态下,‘多卡通用’和信息交互有利于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促进实现患者自费和医保基金报销便捷支付。”广东省医院协会顾问庄一强称。
近年来,以“电子健康卡(码)”为纽带,全国多地深入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截至“十三五”末,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
但从初步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每个居民拥有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在庄一强看来,至少有三个挑战:一是“每个居民”,这是由短期内不同年龄层、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所致;二是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是否能实现与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
“该问题在互联网医疗产业大量兴起的当下,会更加凸显。”庄一强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蓬勃发展起来的大型互联网医疗企业线下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技术实力较薄弱,其收集的医疗数据合规性和质量均难以保障,这也会使得未来线上诊疗数据接入居民的电子健康码有一定挑战。
三是“功能完备”。庄一强认为,电子健康码应用成熟度如何,与电子健康码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和监管治理如何统筹、各利益相关方数据共享的意愿如何、共享后的数据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等多重因素有关,达到规划目标非一日之功。
“要想电子健康码全国范围内共享使用,首先要实现省一级的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庄一强表示,目前,多地的电子健康码已经实现了身份证和医保卡的功能整合,但各地医保大都为地级市统筹,这就存在治理行政级别不统一的问题。随着全民性的电子健康码概念的提出,今后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可能也会提上日程。
(摘自11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吴斯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