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革命在延安的特殊历程,转战陕北13年的毛泽东,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说过:“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
“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
据文艺界的老延安们回忆,毛主席1935年到延安后,就慢慢喜欢上了秦腔、陕北民歌和秧歌剧等,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戏曲专场晚会,演出了秦腔《五典坡》《二进宫》等剧目,毛泽东和他的领导班子应邀出席观看,那种人山人海的对戏剧演出的呼应声,使他们备受感动。特别擅长宣传鼓动工作的毛泽东当时对坐在身边的工会负责人毛齐华说:“你看,百姓来得这么多,老年人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搽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当搞,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当有新的革命的内容。”毛齐华指了指坐在毛主席身后的柯仲平说:“这是文协(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老柯(时任副主任),他是专搞文化工作的。”毛主席当即转身问:“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柯仲平连连回答:“应该,应该。”毛主席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事后三个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便组建成立了。民众剧团团长最后落在了柯仲平头上。
剧团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演出连个照明的汽灯都没有,更别说服装、道具了。实在没辙了,柯仲平去找毛主席要,主席当即从自己《论持久战》的稿费中,拿出300大洋,给了柯仲平。老柯喜出望外地跑回来,从中拿出100元,置了服装、道具、汽灯,还买了一头拉戏箱的毛驴,然后,把剩下的200大洋,就装在“围肚子里”,两三个月没离身,以致最后“围肚子”成了“虱子窝”。后来贺龙从晋西北回来,柯仲平又去向贺龙“诉苦”,贺龙拿出了身上的20法币,再回到前线后,又让刘白羽捎回一批缴获的日军皮鞋、呢子衣服、钢盔、战刀等,以作演出之用。有一次,李富春对柯仲平说:“周恩来和博古同志从蒋管区回来了,他们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可能有钱。”柯仲平就急忙给两人写了信,结果两人一人给了50法币。后来陈云还送给剧团一部小电影机。剧团就在这些人的支持下,一天天红火起来。
明确提出要创造“新秦腔”的口号
很快,剧作家马健翎便创作出了方言话剧《国魂》,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试演时,毛主席也来观看了,热烈激昂的观众情绪也感染了他。演出后,在接见剧组时,毛主席对马健翎说:“你这个戏写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为秦腔,作用就大了。”
马健翎很快便将《国魂》改成了秦腔,再演出时,毛主席又来与陕北老百姓一道看了一次,不仅跟当地观众一起鼓掌、叫好,而且在演出后,还给柯仲平写了一封亲笔信,并对戏的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信上说:“请你转告马健翎同志,应该把戏的名字由《国魂》改为《中国魂》。”从此,马健翎的这部名作便叫《中国魂》了。
民众剧团由于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产物,因而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所到之处,总是前呼后拥,热闹异常。老百姓不仅把热炕头给演员让出来,而且还把当时十分紧缺的土特产也拿出来给演员们打牙祭。花生、红枣、核桃、煮鸡蛋,在当时的陕北,是比今天的人参、鸵鸟蛋还要贵重的食品,可老百姓硬是把这些东西都拿了出来。
民众剧团的红火热闹,在一些“言必称希腊”的人看来,无非是“小儿科”而已。柯仲平争辩说:“我们就是演《小放牛》,你们瞧不起《小放牛》吗?老百姓却很喜欢。”
出席座谈会的毛泽东笑了笑,诙谐地说:“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后来,毛泽东还把这件事写进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
林默涵在1992年11月7日发表于《文艺报》上的《柯仲平与民众剧团》一文中说:
毛主席在讲话前,找来了许多位作家交谈,征求大家的意见,可见毛主席的思想、观点,是从群众中来的。经过综合、提炼,形成科学的理论,反过来又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的革命实践。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上接第1版)柯仲平同志和民众剧团的艺术实践,也对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毛主席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话,其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新秦腔”的口号;并且在枣园窑洞,会见了当时在延安文艺界享有盛誉的三位人物,他们是:诗人柯仲平、剧作家马健翎和抗战剧团负责人杨醉乡。毛主席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柯仲平和马健翎都是大胡子),一位‘佘太君’(杨醉乡以演老太太著称)。你们是苏区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播到哪里。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是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连续创作和演出《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血泪仇》等剧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由于毛主席对民众剧团的特别关爱,民众剧团逐渐成为陕北最重要的一支文化力量。在全民族抗战八年中,民众剧团走遍边区190多个市镇乡村,演出达1475场,观众达260万人次。毛泽东善于发动群众的领导艺术,在民众剧团的实践中,再一次得到生动体现。
看戏不“扰民”
据“老民众”讲,毛主席鼓励大家多演戏、演好戏的方式非常简单,一是和艺术家交心,二是多看演出。许多“老民众”都回忆说,毛主席看戏很随便,说来就来了,说有事就走了。一不提前打招呼,二不“扰民”,哪儿有空往哪儿坐,没处坐,他个子大,就站在人群背后瞭一瞭。有人回忆,毛主席隐名埋姓,转战陕北时,有一次在黄河岸边的佳县看庙会演出,由于人太多,许多老百姓都站在板凳上看,毛主席勉强挤到前边,由于个子太大,挡了别人的视线,被后面人起哄了一下,毛主席急忙抱歉地退到了庙墙一侧,一直站着看完了秦腔《反徐州》。
谁也说不清,毛主席在陕北到底看了多少回秦腔演出,他始终注重秦腔的内容创新和“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即使是今人所谓的“休闲”时刻,他也喜欢采用秦腔这种文艺娱乐方式填补。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一年,中央给毛、刘、周、朱等50岁以上的同志集体过寿,“寿星”包括伙夫、马夫和中央机关所有50岁以上的人,竟然也看的是秦腔专场演出。
“这镰刀得动动手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经周恩来推荐,民众剧团的眉户戏《十二把镰刀》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出发前毛主席曾在怀仁堂接见过演职人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刊《戏曲艺术》上,有这段史实的详细记载,现摘录如下:
毛主席和代表们一个个握手,亲切问候。当他走到黄俊耀(演员)、王琳(著名诗人柯仲平夫人,演员)面前,问明情况后说:“噢,你是延安的,就是大胡子团长柯仲平那个剧团吧?”黄俊耀做了肯定的回答。毛主席又问:“你演什么戏?”黄俊耀说:“演《十二把镰刀》。”毛主席说:“在延安我看过,戏不错,我看你演得挺好的。”(其实,在延安时史雷演得最多,黄俊耀演得较少,毛主席看的是史雷演出的《十二把镰刀》。)毛主席接着说:“看了你的‘镰刀’(指《十二把镰刀》),我有个意见,你打的那个镰刀,像是动手术的那个医疗器具,这镰刀得动动手术。”(意思是镰刀太亮,从刀刃到刀背没有过渡色,不真实。)
最后,毛主席又面对全体代表团成员说,你们其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国,从来没见过洋人,洋人就是鼻子大一点,脸比我们白一些,不要看他们了不起。我们是黄种人,黄皮肤,小鼻子,我们也了不起。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很活跃。
关于镰刀的事,当晚周恩来就指示廖承志团长和主管演出的吴雪解决这个问题。连夜,大家就动手重新制作,把刀刃搞成白的,向镰背逐渐过渡,中间不黑不白,镰背为黑色,在灯光下一看很逼真,跟真的一样。
再后来,就是1958年毛主席在东北视察时,恰逢秦腔《火焰驹》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艺术片,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
秦腔千年发展史,很多大人物都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然而,他们大多是欣赏者或票友,唯有毛泽东,使秦腔在抗日烽火连天和全国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特殊岁月,起到了唤起斗志、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枪炮作用。 (摘自《天才的背影》,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