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择业观”

让爱好变成职业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0日

  当下年轻人的“择业观”在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用“热爱”开辟就业“新森林”。

  新需求不断涌现

  1991年出生的李翔在大学毕业后一年,离开了家乡郑州,来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帮别人打理民宿。他说,当时,还没有民宿管家这个职业,很多时候他都被人当成前台。尽管这样,李翔并没有降低自己的职业追求,一刻不停地为客人答疑解惑、打理好店里的公共区域,收集客人评价及时作出调整。

  在近一年的全职陪诊师的职业生涯中,33岁的兰州女孩九玥也以一种“做朋友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老人、孕妇、伤残人士、异地患者,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九玥感受到的是“被人需要”的价值——病患少了“孤独感”“无助感”;无法亲自照顾父母的年轻人,也能缓解心中的焦虑。

  90后湖北小伙大鹏在社交媒体打出“比起点外卖吃的更放心,比起下馆子性价比更高,比起自己动手做更方便省事,妥妥‘生活福音’”的代厨广告,仅5天就接到12单(见左图,上门“代厨”中的大鹏)。最忙的时候,一下午赶了3场,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

  “热爱”连接“刚需”

  热爱是“原动力”。大鹏直言,自己是个“好吃佬”,初中时就捣鼓着做饭,朋友们聚会也常常选他当大厨”。接单以来,爱美食但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上的都市精英、一起轰趴的年轻人,追求“性价比”的新手主妇,这些目标客户,让大鹏看到上门代厨的前景与“钱”景。大鹏打算做一名“全职代厨”,他还计划参加营养师考试,搭建服务平台,招募更多小伙伴加入“代厨”行列。

  天宠宠物主理人袁帅(见右图,袁帅为宠物做殡葬服务)同样看到了宠物殡葬业巨大的发展空间。《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中国城镇家庭中,宠物猫有5806万只,犬有5429万只。宠物对主人来说就像是家庭成员,很多人都想为自己的宠物办一个体面而又温暖的葬礼,这让宠物殡葬服务成为养宠人士“刚需”。

  从全职妈妈到整理收纳师,兰州“凡清整理”创始人尚也厘清了自己生活中的“乱麻”。初为人母的慌乱,打破了尚也原有的生活秩序,直到她意识到,生活是被厨房里生锈的菜刀、鞋柜里多年的旧鞋、卫生间里过期的化妆品“破坏”了。于是,尚也进行了整整4天的大扫除。被重新整理过的生活,让前行的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而今,尚也致力于帮客户诊断“乱”因。

  为行业正名

  陪诊期间,九玥会被人误会为“黄牛”,她忍不住抢白:“黄牛只是倒卖号源,会像我这样陪上陪下吗?”,但私下里,她做的更多的还是“补”课——既要加强对当地所有医院科室布局、就医流程的熟悉程度,还要掌握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目前,九玥组建了一个22人的陪诊团队,想以更专业的服务,为行业正名。

  因为养了16年的爱宠丑丑过世,杨荣杰接触到宠物殡葬,并于2021年在成都开了一家宠物殡葬馆。起初清理宠物遗体,杨荣杰也经历过反胃呕吐的难熬时光,这种生理反应并不会随着熟练度的增加而消失,“只能克服、强忍。”除了生理上的挑战,杨荣杰更要面对一场场死亡与离别。从业一年多来,杨荣杰陪伴着上千位宠物主经历了爱宠离世的悲痛。更多被人需要的、有成就感的时刻,让杨荣杰坚持下来。

  探新路谋长远

  作为较早进入“代厨”行业的“厨娘”,四川姑娘张要红已经组建了100多人的“干饭集团”,总结出相对完整的运行模式。张要红觉得,年轻人的投石问路,将推动行业的规范发展。

  见证民宿行业的成长,李翔萌生了“开一家有自己风格的民宿”的想法。2020年,他在海南三亚西岛相中了两栋当地民居,签下15年的租房合同,打造起自己梦想中的花园民宿。

  与之伴随的是“民宿管家”“整理收纳师”“陪诊师”(官方定义为“社群健康助理员”)等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写入职业分类,新职业森林蓬勃生长。兰州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静分析,这与当下劳动市场的供需大环境的改变有关。此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大众创业的氛围,让年轻人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       (摘自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王豪 石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