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是如何变“美”的?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7日

  中世纪时期,人鱼的定义反映了西方人对宗教、性和力量的理解。为了追求男性主义,教会开始篡改各种古老的传说。《便西拉智训》中写道,连女人的善也比不上男人的恶。女人,对于早期基督教会来说,就是肉欲和软弱的象征,她们是男人堕落的源头。他们需要一位女性,周身散发着危险气息,举手投足间充满性诱惑的女人,来反衬男人的正直品质,美人鱼由此诞生。

  虽然早已有用塞壬衬托尤利西斯的例子,但直到中世纪时期才创造出了美人鱼形象,基督教徒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斯库拉和塞壬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元素,创造出一个融合死亡、力量与性的新形象:裸体的(混血)女人。中世纪的斯库拉和塞壬不再是顶着“骇人头颅”的鸟身水怪了,但她们仍袒胸露乳,留着飘逸的长发,身后分叉的鱼尾缓缓摆动,脸上挂着不明所以的微笑。

  大约公元800年,基督教的插画家、艺术家和雕刻家费尽心思将凯尔特和德国水神的特点融入美人鱼的形象。后来,艺术家逐渐脱离人鱼的原型,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美艳动人、足以让观众心痒难耐的妙龄女子。

  13世纪,法国大主教礼拜仪式学家杜兰度曾说:“一般教堂中的画像和装饰会向异教徒展示,我们教堂中的画像却表达出令人费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虽然中世纪的教徒希望通过美人鱼传达出一些需要慢慢领悟的信条,但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贬低女性。

  16世纪下半叶,康拉德·格斯那在文艺复兴时期推出了百科全书式巨著《动物史》,描写了一种叫“海僧”的生物(见图),将雄性人鱼的形象清楚地反映出基督教会将奇幻融入宗教的能力,贬低女性的同时将男性置于统领地位。

  受人鱼文化的熏陶,西方人经常参考前人做法,将人鱼编入各种民间传说。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人鱼不仅存在,而且曾多次被人类目击过。据说中世纪时期,西欧人与人鱼有过肢体接触。与民间传说中的一样,人类与人鱼的相遇都很符合基督教会的想象,也都暗含着对女性的贬低,富含训诫意味。

  到中世纪末期,西方人已经对人鱼有了详细的记载,并且形成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印象,人鱼逐渐融入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航海业发达的城市,人鱼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人鱼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时也充满政治色彩。实际上,美人鱼和特里同将西方人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帮助他们审视自身对帝国权威、宗教信仰和哲学好奇心的看法。欧洲人开始了世界航海,渴望找寻人鱼的踪迹。

  (摘自[美]沃恩·斯科莱布诺著 祝铭键译《人鱼:奇幻生物的人类想象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