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公的凡尔赛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4日 ·王竞·

  珩公者,京城赵珩是也。曾祖父是清末封疆大吏赵尔丰,曾伯祖乃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爸爸妈妈一位是史家,一位是译家,同毕业于辅仁大学。如此家世,自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珩公对掌故历史的信手拈来,对诗词曲赋的出口成诵,与此肯定是分不开的。但他却平易近人得很,从最长辈的三联书店编辑孙晓林老师到最小辈的编辑王晨晨,都与他亲近——珩公每次来三联,声若洪钟,走路带风,从编辑部到美编室,有时候还会拐到财务部转上一圈,一路问好。大家都认识他,沿途不断冒出“赵先生来啦”“赵先生精神不错啊”的招呼声。

  亲切之外,珩公爱吃、会吃,自诩“馋人”,自谓“老饕”,写得一手妙文,虽然他总是自谦饮食文章“难登大雅之堂”,但架不住朋友们爱读,2001年结成一本小书,名为《老饕漫笔》,10年间这本小书加印了七次,还推出了繁体字版和日文版,也有文章被译成英文传播。10年后的2011年,《老饕续笔》出版,一样获得好评,加印不断。

  从“老饕系列”第一本算起,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饮食的书籍琳琅满目,关于吃喝的节目应接不暇,但是珩公的书依旧文气十足,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带着那种“老派”的风雅和趣味。他谈“外卖”,《清明上河图》里就有托着两盘食物急急忙忙去送餐的店小二形象。他说外卖大概兴盛于宋代,因为城市经济高度繁荣,饮食业发展,连皇帝都时不时叫点市肆里的外卖(皇帝称外卖为“宣索”),调剂一下宫廷口味。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最喜欢“宣索”,喜欢诸如“李婆杂菜羹”等市井小吃。

  看老饕书稿时正值深夜,看几页就听到肚子里的异响,有时还会特别着急:“黑蹦筋”黄瓤红籽,清香四溢,水头大,沙、脆、甜一应俱全;但是,绝种了。还有,通体黑亮的野生对虾没啦,颐和园石坊餐厅的新鲜番茄炒新鲜虾仁也没啦……口舌生的津只好再咽回去。卤汁豆腐干,得是观前街卖的采芝斋的,那种用“马粪纸”做的小盒子里装的,味道特别醇厚。现在网上卖的各种包装的卤汁豆腐干,都不是那个味儿。嘿,可真是凡尔赛!

  按说,凡尔赛应该开心啊,为什么总感觉到一种惆怅和淡淡的伤感呢?“为什么传统京鲁菜的糟烩菜多不见了?丰泽园的王义均大师对我只是笑笑,摇摇头说,消失的何止是这些啊。”“托板豆腐都是老百姓自家现磨的新鲜豆腐,味道特别鲜香,还有股卤水的味道,在超市等一般地方是绝对吃不到的。不过,据说这种托板豆腐被指责不卫生,今天在济宁的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了”……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失的,又何止是食物。珩公的惆怅,或许正是因为曾经“得到”,曾经感受过不一样的美好,他把这些对食物、对与食物缠绕在一起的人和事的眷恋,凝固成栩栩如生的记忆,琥珀般重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关于“消失”,珩公又是极为达观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啊:不到18岁就从学校外出,只身一人游山水,身无分文走天下;1980年代去桂林迷上了马肉米粉,“是盛在像茶盅似的小碗里的,普通饭量的人吃上20多碗不在话下”;就算是老朋友沈公(沈昌文)去世,“那么多人在怀念他,这就足够了”。

  (摘自2月15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