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右)在长城站标前留影
在飓风恶浪中搏斗15小时
我第一次出国是1984年11月20日,身份是《解放日报》特派记者,手持外交部签发的公务护照,执行的任务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途经的国家是阿根廷、智利。
正式组建南极考察编队
200多年的南极探险之旅,一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1959年,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的美、英、苏、日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17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对极地进行考察、建站,在科学、 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鲜明的国家权益象征。1984年6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报告。
中国正式组建南极考察编队。赴南极的船两艘:“向阳红10”号和海军打捞救生船“j121”号。考察队员592人。1984年9月11日,海军作战部部长陈德鸿少将被任命为总指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董万银、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赵国臣被任命为副总指挥。郭琨为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金庆明为南大洋考察队队长。
1984年10月13日下午4点30分,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胡启立、习仲勋接见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陈德鸿将考察的航线图摊在地板上向领导们介绍。
中国南极考察关键在“首次”,有着极大的风险。为此,国家海洋局对“向阳红10”号船进行检修和改装,集中力量完成了导航系统等200多个项目的施工任务。考察队做好了各种物资准备,其中一项是在考察船上准备了收尸袋。对考察队员来说,也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考察队离境之际,写了遗书,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为我题词:南极之行。来自国家23个部、委、局和有关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的592名队员集结上海。
出师不利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起航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海军政委李耀文,中顾委委员方强,上海市副市长阮崇武,南京军区司令员张明,浙江省副省长张敬堂,东海舰队司令员谢正浩等,与上海数千市民和考察队员家属,一早赶到码头为我们壮行。
船驶离码头,考察船机电部门的李晋生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经医生检查,系脑血管破裂,引发轻微脑溢血。医生嘱咐不能前往南极。592名考察队员少了一人。
意外接二连三。考察船穿过宫古海峡,驶向太平洋。19、20号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以每小时12海里的速度正面扑来,最大风力12级。是前进还是后退?考察队党委决定:继续前进。船不走原定航线,穿日本吐噶喇列岛最南端的宝岛和上根屿之间的航道,直接进入太平洋。
考察编队在太平洋上乘风破浪,即将驶抵赤道。想不到的事故出现。“J121”右主机第一缸冷却水管支架断裂,第八缸支架发生故障,航速由18节迅速降至6-7节。庆幸的是,载有海军官兵308人的“J121”号船经紧急抢修,排除故障,航速达到17节。
祸不单行。12月1日,“向阳红10”号船第八、九两个缸的油泵先后阻塞。机电部门的人全部来到了主机舱,分成六个小组,抢修主机。赤道的夜晚,灼热逼人。机房内,热浪滚滚。大家光着上身,穿着裤衩,汗水像雨珠似的往下淌;污物似油彩涂了一身,分不清哪是汗哪是油。
故障清除了,航线在延伸,到了太平洋西风带。太平洋以它特有的凶猛狂暴,裹着一个个泛着白沫的巨浪向船舰扑来。万吨巨轮活像个醉汉,随着巨浪摇摆,依着巨浪升沉。突然,又一个大浪打来,前甲板上的吊车在轻轻晃动,固定钢缆的螺丝松动了。水手长立即组织几名水手,披上雨衣,冒着狂风巨浪冲到前甲板,爬着前进,然后跪在甲板上把螺丝拧紧。
葛棣明,22岁,1983年8月从上师大毕业,被分配至“向阳红10”号船从事气象工作。1984年上半年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同步卫星发射的观测工作后,马上投入南极考察工作。由于劳累辛苦,长期在风浪里生活、颠簸,隔天上午他便感觉右下腹疼痛,但他不吭声,仍坚持工作。晚上6点,腹痛加剧,他不得不来到船上医疗室。值班的医生对他进行体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要动手术。
船在晃动中动手术,何其难呵!一个晃动,稍不留神,手术刀碰到人体其他脏器,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没有麻醉师,倪医生自兼麻醉师,在另外三位医生的配合下,尽力做到万无一失。采取的措施是全身麻醉,用绑带把小葛身子绑在手术台上。乘着船体向左面晃动下动刀,船体向右晃动收刀。1小时52分钟过去了,手术成功了!
南大洋的生死搏斗
1984年12月24日,考察船队穿越德雷克海峡。25日,驶入南纬60度。26日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中国要建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选在哪里?29日21时30分(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通过通信卫星电话,批准考察队报告,同意在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建长城站。
1985年1月19日,“向阳红10”号船卸完物资后赴南大洋考察也开始了。考察生物、水文、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捕捞磷虾等学科项目23个。进入冰区考察,海面上的冰山渐渐多了起来。1月26日,10级以上的风卷起巨浪,23点01分24秒,“向阳红10”号船闯进了南纬66°33'00",西经69°15'50"。船上的广播喇叭,响起了副船长沈阿坤洪亮的声音:“我们进入南极圈了!”巨轮拉响了汽笛。
凌晨1点45分,“向阳红10”号到达第2个考察站位。队员们在风浪大、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完成了南极圈的科学考察,于上午9时26分30秒调转航向,准备驶出极圈继续进行考察,可是极地狂风越刮越大,涌浪越来越高。11时30分,风速每秒达29米。到14时42分,每秒竟达34米,已超过12级。船体单边倾斜35度。各个舱室瓶飞椅倒,人仰马翻。我扶着拉杆,艰难地“走”到驾驶室,举目远望宽阔的海面,风雨交加,狰狞可怕。万吨船陷在狂风大浪之中,整整9个小时无法摆脱。
当日深夜,船上的广播突然响起船长张志挺的命令声:“关闭所有的水密门,全船任何人未经允许,一律不准上主甲板……”船的后甲板进水,6厘米粗的尼龙缆绳被巨浪卷进汹涌的大海;卷扬机的马达和进口的电机设备浸泡在海水中;5吨液压吊车被海浪砸倒;尾部埋在水下7米多的两个主机推进器,9次露出水面打空转,自动舵、机械舵、手工舵全部失灵。更严重的是,船的第5层甲板有6处裂开!主甲板两舷加强柱有6处裂缝!船舷铁门被打入海中,12吨液压吊车被摧毁!船指挥组向北京发出“情况很危险”的急电!船员个个坚守岗位,与巨风恶浪搏斗。
在生与死的面前,船长张志挺两手紧紧抓住舷窗上紧固的螺帽,趴在窗舷,目不转睛地观察翻江倒海的巨涌,镇定地不时地发出口令:“右车进四,左车进二”,“左车进一,右车退二”,用一进一退,一退一进的方法,弥补失灵的舵。此时,如有一丝疏忽,整条船就会倾覆!
我把令人毛骨悚然的狂风呼啸,用录音机录下;在艰难的情况下,拍摄下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舱室里,我趴在地板上,赶写了考察船在飓风恶浪中的通讯特写《在沧海横流中》。在船长正确、果断的指挥下,顶风踏浪15个小时,化险为夷!当晚23点30分,船冲出暴风圈,人们高呼:“祖国万岁!”
1985年2月19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18个在南极拥有考察站的国家,在南极问题上拥有了发言权! (摘自《世纪》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