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猜测

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4日 ·李曙新·

《纽约时报》上的文章

《纽约时报》上的王淦昌照片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持研制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持研制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是谁呢?《纽约时报》曾经刊文“猜”过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至于《纽约时报》究竟是怎么“猜”的,却不得而知。

  找到58年前的《纽约时报》

  笔者经过多方查阅,终于找到了58年前的那张《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刊文日期是19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9天之后。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的“曼哈顿计划”,或,毛是如何学会热爱并制造原子弹的》。

  文章的作者叫查尔姆斯·约翰逊,文章下方的作者简介显示,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执行委员会委员。文章全篇占据了该报的4个版面,翻译成中文约有4000多字。

  该报的这篇文章认为,中国的“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制计划)有两个负责人:“两名中国人成为原子弹计划的领导人。其中一个是钱三强,他曾在法国的居里研究所从事核物理研究,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另一个人是王淦昌,一位最高资历和声望的核物理学家。”还说:“钱和王共同领导了一支约1000名合格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精英队伍——与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使用的人数大致相同。”

  该文关于钱三强的记述仅限于此,接下来大篇都是对王淦昌的介绍。先介绍他的求学经历:“王于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父亲是一个颇具名声的医生,192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1934年,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跟随著名的莉泽·迈特纳博士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

  又介绍他的从教和科研经历:“20世纪40年代,王在中国国立浙江大学教授物理学,在日本入侵之后,撤退至西南地区,利用有限设备,在原始条件下继续进行他的研究。”“战后,他的同事投票决定将他送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47年至1948年他在那里做物理学的访问学者。共产党执政后,王成为中国特等科研人员之一。50年代后期,他在俄国,与1950年从西方出走的意大利-英国核科学家布鲁诺·庞特科沃一起共事。”

  接着,重点介绍他在杜布纳研究所的经历:“杜布纳有两位科学家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布鲁诺·庞特科沃和王淦昌。1957年12月,庞特科沃博士被任命为核问题实验室主任。1959年1月,王博士成为整个杜布纳研究所的副所长。在1958年,庞特科沃和王在该研究所还领导一个科学家团队,使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发现了某些新的粒子。”

  最后,得出结论说:“王就是那个负责中国原子弹计划的实际负责人”,中国“在新疆的20个不同地点制造原子弹,负责此事的正是这个王淦昌”。

  何以能“猜”到王淦昌

  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是在高度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王淦昌,自1961年4月受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之后,便隐名埋姓,与外界的联系均使用的是“王京”的化名。在这种情况下,《纽约时报》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猜”到王淦昌不但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和领军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中,刊有一张王淦昌的照片,在照片的下方写道:“王淦昌是中国原子弹项目的顶端科学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学习,1959年担任俄国(苏联)杜布纳研究所副所长。”

  接下来,该文分析说:“1956年3月26日共产党的中国、俄国(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朝鲜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一项‘建立一个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协定。同年7月1日,该研究所在莫斯科北部的杜布纳正式创设。”既然王淦昌和布鲁诺·庞特科沃是苏联这个“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两个最重要的科学家,并且布鲁诺·庞特科沃此前曾参与过英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那么王淦昌成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主要科学家也就显而易见了。

  该文认为:“杜布纳研究所在培训中国核人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曾派遣了众多科技人员到杜布纳研究所工作,其中包括后来直接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核物理科学家周光召、唐孝威、吕敏等人。在这些科学家当中,王淦昌毫无疑问是处于“顶端”的位置,所以该文推断“王淦昌是中国原子弹项目的顶端科学家”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该文还分析说:“1960年6月到8月,俄国(苏联)突然从中国撤走了全部技术人员。在苏联科学家回国的同时,也在发生着一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反向迁徙。根据1960年11月一份香港的报告,王淦昌博士于当年2月抵达北京。与此同时,有传言称,中国政府正开始在新疆20个不同地点制造原子弹,据说负责此事的正是这个王淦昌博士。”通过捕捉到的这些零星信息,他们又进一步推断王淦昌就是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领军人物。

  其三,该文所附的这张王淦昌的照片,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有关王淦昌书刊中都没有发现,应该是1947年至1948年间王淦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物理学访问学者时留下的。该文作者查尔姆斯·约翰逊不但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而且恰恰是王淦昌曾经工作过的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这为他判断和猜测王淦昌是中国的“奥本海默”提供了资料和信息的支持。

  然而,该文作者毕竟是美国人,他没有弄明白的是: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除了王淦昌作出巨大的贡献之外,其他科学家也都分别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的“奥本海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科学家团队。   (摘自《党史博采》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