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在苏州出差期间,清晨跑行护城河健身廊道,宛如穿行园林画廊中。护城河两岸修建时突出了水与建筑、街巷、桥梁的密切关系,相映成趣,小桥流水间、河畔人家处、古朴石拱桥,无不显露出古城河岸的温婉清丽。
沿着健身廊道前行不远,便邂逅一片梅园,蜿蜒穿梭的小道两旁尽是梅花,朵朵梅花挤满枝头,花态典雅端庄。晨风拂过,梅香飘逸,花影纤纤,如诗如画,更添江南神韵。每一朵都生得骨骼清奇,每一簇都长得傲骨芬芳,不同品种、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一场春天的视觉盛宴徐徐展开。行走树下,一缕缕清香绵绵悠悠,沁人心脾,是初春灿烂的气息。
在北方,只有进入3月份,梅才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梅花在我国为十大名花之首,更有“花中之魁”的美称,梅花受捧的程度可见一斑。
一直对梅花情有独钟,观其境界,品其韵味。我居住的小区的花园里,种植了几株梅花,或浓妆,或淡抹,姿态万千,与苍劲枝干的铁褐浑然一体,那秀影扶风的琼枝,那暗香穿盈的芳瓣,无须笔墨的点染,却是十足的诗味沉酣。平淡的生活,也因为这一缕淡淡的幽香,有了清雅的诗意。
每次散步从这几株梅树前走过,我总是要停下脚步,满怀深情地多看上几眼。你看她,狂风不弯腰,严寒不低头,大雪压不折,始终昂扬着挺拔的身躯,伸展着横瘦疏斜的枝桠。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她都宁折不屈,笑傲风霜,豁达乐观,蓄势待发,伺机怒放。
梅是中国人书不尽,画不完的主角,是众多文人雅士寄托情思的对象,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梅诗在中国的诗卷里烂漫地开着,一如梅花,生生不息,灿若繁星。自己更喜苏东坡笔下的梅花,赋予其一种人格灵魂。“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是啊,古诗词里春天的梅花,每一朵都开得惊艳。“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梅枝或横斜,或打着花骨朵,或垂挂梅花,和暖的微风稍一吹拂,花影婆娑、暗香浮动。梅花,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俏不争春的君子风度,销魂彻骨的佳丽气质,让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提笔泼墨,含蕴其中,寄托遥深。
一千个赏梅人,有一千个爱梅的理由。梅花有“看清这个世界,却依然热爱它”的孤勇,一路奔赴,一路绽放,不管冰天霜雪,无论春寒料峭。春天是生活远道而来的浪漫,梅花呼唤着春天,也带来了生机,春天与梅花相逢,是双向奔赴的美好。“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期待来年与梅花有约,只为坚定心中那一种恒久的理想,只为报送那一份春天的信息。 (摘自3月5日《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