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写长篇小说的北京保姆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刘肖瑶·

·刘肖瑶·

  夜深人静后,“70后”家政女工尹晓炜(见图)悄悄打开杂物间台灯,摊开鹅黄色封面的软抄本,延续下一页的写作。

  目前,北京知春里这户五口之家,是尹晓炜北漂17年来待过的第40个家庭。

  自己的书房

  在经历了世纪末的东北下岗潮、丧夫、“南漂”后,尹晓炜在2000年来到北京,这些年来,被雇主安排在哪里,她就在哪里见缝插针抽时间写作。

  “小时候梦想当个作家,现在真的成‘坐家’了——坐人家家里!”自嘲归自嘲,但其实十多年来,尹晓炜在蛮多工人文学刊物、非虚构类新媒体平台都发表过文章,也参加过一些公益组织创办的工人大学、家政女工写作计划。过去这三年,她在夹缝中写完了第一部自传体纪实类小说《北漂》。

  如今,这个年过半百的东北女人孑然一身:无房无家,无儿无女。但她感觉自己离自由越来越近了——两年前,尹晓炜用二十多年积蓄在山东济南市郊买了一套小两居,打算独过晚年。

  女人50,她终于看见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第一次掌声

  “六岁那年,获得人生中第一次掌声”。当时,她站在舅舅家背后的土坯山头上,面对一群小孩儿,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袁阔成评书《封神榜》里的《火烧琵琶精》,语毕,孩儿堆里倏然掌声雷动。被认可的滋味,在记忆里占据重要位置。

  1970年,尹晓炜出生于黑龙江依安县,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她是最小、也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个。

  尹晓炜形容自己的童年有点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胡乱而莽撞地长大。第一次在村里邻居奶奶家读到“画本”时,她忽然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好像不错,《封神榜》《刘三姐》《西游记》这些故事,大多看一遍就能记住并复述出来。

  家里孩子多,经济水平有限,唯一一个上大学的名额留给了成绩最好的四姐。尹晓炜趁四姐上学时偷翻她的书柜,在里面扒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迅的《祝福》,还有莫泊桑的《项链》,如今她还回想得起《项链》,“讲的是一个关于虚荣心的故事”。

  她也偷看姐姐从学校里借来的《中国民间故事选》《格林童话》,冰心的《小读者》。那时还可以订《中国少年报》,家里有了收音机可以听故事,《杨家将》《岳飞传》等百听不厌。几十年后回头遥看,这些都是为她点燃读写之路的火苗。

  初中辍学后,尹晓炜进入一个国营建筑单位做塔吊司机。到了年龄,尹晓炜就像家乡其他大部分姑娘一样,“随便抓了个男人把自己给嫁出去了”。

  直到2000年,丈夫被查出肝癌。与此同时,世纪末的东北下岗大潮裹挟了尹晓炜。

  在北京漂泊的这些年,蛮多人都给尹晓炜送过书。工人大学的老师送给她一本何伟的《江城》,做小时工的一位女主人送给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位记者送了《在时间的核》,还有一名北师大女孩送给她《东北游记》和一本红楼梦诗词选。

  在服务于家政女工的北京“鸿雁”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疏野印象里,尹晓炜永远是家政公司里最“不合群”的那个:休息的时候,女工们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一片嘈杂环境中,尹晓炜则将自己独自搁一边,一面戴着耳机听网课,一面埋头专注地用尺子在纸上打格线,写下一个个文字。

  与文字为伴

  电子杂志《新工人文学》的编辑万华山记得第一次见到尹晓炜的时候,是在2018年,北京皮村组织的一次文学讲座上。

  每每谈及“工人写作”“工人文学”,北京东五环外的金盏乡皮村是个绕不开的地标。这里发展出了“工友之家”“打工子弟学校”等社群,也走出了范雨素、郭福来等近年在公共视野里露面的工人写作者。

  在万华山看来,尹晓炜的“散文比诗歌好”,诗歌对语句凝练与遣词的精准能力要求不低,但散文可以给予她们更宽松、生活化的表达空间。

  2017年,她开始领取老家工厂发的退休工资。也是在这一年,她走进鸿雁服务中心,开始参加这里不定期举办的写作与阅读培训课程。

  2019年,尹晓炜参加了“落地生根”家政女工写作计划。老师鼓励尹晓炜可以写一本纪实性的作品,名字就叫“北漂”,并帮尹晓炜拟了18个章节。2022年圣诞节前夕,尹晓炜正式完稿了,扎扎实实的一本,整整18万字。

  在写于去年秋天的一篇日记《圆梦》里,尹晓炜遐想自己的后半生:“一个人静静的看书、喝茶、码字。喝茶要燃一炉檀香,听一曲《高山流水》。拂去所有的凡尘琐事,与文字为伴,品读自己的百年孤独。”    

  (摘自《南风窗》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