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派艺术家孙毓敏的戏剧人生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04日

孙毓敏与恩师荀慧生

  3月28日,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荀慧生亲传弟子孙毓敏(见图)去世,享年83岁。出生于上海的她被剧作家吴祖光称赞“功崇唯志,业广唯勤”。她喜欢穿红色上装:美丽、生动、热烈,就像她演过的戏。

  上海情缘

  上海是荀派艺术的发源地,荀派艺术也丰富了海派文化。2018年,孙毓敏为“荀艺薪传”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戏戏曲学院两校艺术交流专场演出督阵。“我特别重视上海,上海是戏曲的福地,一到这里演出,我眼睛冒光。荀慧生先生在上海舞台走红。”

  孙毓敏桃李满天下,在上海有不少学生。2012年1月,“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年”率弟子演出专场在上海举行,常秋月、唐禾香、熊明霞等孙毓敏亲传弟子轮番登台,排演孙毓敏独创的代表剧目《双玉缘》《棒打薄情郎》《狮吼记》《陈三两》等。这九出凝聚孙毓敏60年舞台艺术精华和创新精神的剧目囊括了青衣、花旦、泼辣旦三个行当的表演,体现了荀派艺术的唱、念、做、舞各种技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孙毓敏对上海的眷恋甚至延伸到择偶,她与丈夫经人介绍结识。她曾回忆,“他来了,一听到上海口音,便唤起了我怀恋故乡的温情。1972年底,我到了上海他的家中。在他只有四十元存款的情况下,我们举行了简陋的婚礼。”

  荀慧生为她“牵马坠镫”

  孙毓敏从小家境贫寒,十岁开始学戏,初习武旦,后专攻花旦。1953年她转入北京市戏曲学校,从张君秋学戏,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同年拜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荀慧生把自己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刚刚排好的《荀灌娘》给孙毓敏演出,亲自扮作马童,为孙毓敏扮演的荀灌娘“牵马坠镫”。首演《荀灌娘》使孙毓敏一举成名,此后她长期担任主演。

  孙毓敏一生坎坷,曾被调离北京,发配河南。性格倔强的她跳楼,导致腰椎断裂、双脚粉碎性骨折,脚跟骨碎成二十几块。孙毓敏回忆,“在河南医学院住院三年后,我又回到了河南省京剧团。正好团里排练《奇袭白虎团》,缺少一个群众角色,我就顶了上去。尽管这个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而且站在舞台的最犄角,不被人注意,我还是很高兴。”

  荀派戏舞台上需要经常下跪,《红娘》里有跪,《红楼二尤》《玉堂春》里都有跪,孙毓敏咬着牙给自己加压,1978年重返北京舞台,成为全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获得者。

  京剧普及

  1991年,孙毓敏受命出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成为北京戏校继郝寿臣、马连良、荀慧生、尚小云之后又一位当家人。她以“四小须生下江南”为开端,一改过去关门办学的做法,使戏曲教学受到广泛关注。

  1993年6月、12月,孙毓敏先后发表《在台湾普及京剧》《普及京剧应从娃娃做起》。她写到,“我一般先了解一下台底下的听众是票友社的,还是纯外行,如是票友社的为主,我就重点介绍荀派艺术的三化三感,也就是: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时代感,真实感、幽默感,并以对比的形式连说带唱地解释几大流派的不同之处,着重分析荀派艺术唱、念、做、舞的独到之处。如果台底下坐的是纯外行,我就拿出早已预备好的脸谱及各行当的头饰,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逐步走向剧场。”

  孙毓敏与梅葆玖等人一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继完成荀派艺术的全部音配像工作后,孙毓敏致力于荀派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制作剧本集、曲谱集、唱腔集等,还忙里偷闲写出《孙毓敏谈艺录》等著作。

  孙毓敏自称是“旦角中的麒派”,努力学荀之外,她的功夫用在戏外——能书法,能写作,能讲学,能揣摩世间的各种人情戏理。同行常开玩笑:孙毓敏贼精,最会偷戏。她的《痴梦》源于昆剧,又有她的独创。唱腔是她和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高一鸣共同设计的,既有荀派特色又富于新意。

  人到中年后,孙毓敏脚弓变形、脚趾移位,依旧每年演戏一百六十天,“几乎没有请过一天病假”。   (摘自3月29日微信公众号“上观新闻”诸葛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