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病不出省”为核心目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向更高标准迈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推进医学医疗中心建设”,即“依托高水平医院布局国家医学中心,按规划开展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共有4批次共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冯占春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框架下“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医学中心相比,其定位有所不同。
冯占春具体解释,第一,国家医学中心主要是筑高峰,起引领作用;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旨在建高原,补齐区域间的诊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短板,起接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国家医学中心的考核评价中,重点考核“揭榜挂帅”任务落实情况和行业示范引领情况;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重点考核区域带动情况、患者跨区域和跨省就医情况。
冯占春举例称,贵州被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后,将在贵州建成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将其先进的技术力量、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引进贵州、留在贵州,实现国家顶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补齐贵州中医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
再比如,武汉协和医院将在重庆建立“武汉协和医院重庆医院”,该医院还将辐射长寿、涪陵、合川以及遂宁、南充、广安等区域。冯占春说,这将提高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与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
“三高”目标如何实现
2022年4月《关于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称《扩大工作方案》)中提到,到“十四五”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理事梁嘉琳告诉记者,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医疗卫生及保障工作中存在“重物轻人”的情况,将过多的资源用于建设新机构、新院区,或购置新药品耗材等,“未来一定要解决‘人才短板’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可能因‘人才短板’带来的机构弱化、患者外流。”
冯占春则表示:“‘三高’目标是区域性医疗卫生高地稳定且可持续的三个核心要素。”从具体路径来看,首先,要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地引进人才。
他说:“比如,将刚性方式和柔性方式结合在一起。柔性人才引进方式,是指在不改变高层次人才户口、档案、地域和人事关系的情况下进行人才引进,让高层次人才给医院提供较为专业的咨询和服务,进行医疗人才资源的共享。”
其次,公立医院需要重用高层次人才,以帮助医院更好地进行医疗救治和科学研究。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则需要从资金、管理、设备以及政策方面,为人才更好的发展提供空间。
再次,区域医疗中心要带领当地医疗机构走出去、引进来。区域医疗中心要推动区域内单位间科研平台共享,积极与国家级高水平医学科研平台对接,参与到“出指南、出理论、出技术、出产品、出成效、出政策依据”的循环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邵翔建议,一方面,可以将区域医疗中心作为科研创新与转化的应用场景,从制度上优先支持主体医院、当地医院的科研技术在区域医疗中心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逐步培育当地的产业环境,鼓励企业、产业和市场做“有耐心的投资者”。
配套措施需完善
《扩大工作方案》中也提到,对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改革的配套措施必不可少,包括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补偿机制、创新技术应用机制等。
配套措施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改革难点。冯占春告诉记者,三年试点暴露出来的难点包括:与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促进中心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尚需完善;关键技术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建立。
为此,冯占春和团队建议从三大方面有序推进。
第一,是加强对区域医疗中心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保障。按照“地方政府主建、主体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承担起中心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协调各项财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制定,同时,优先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更加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更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定价方式等。
第二,是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机制。
“同一学科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通过成立共同管理委员会,建立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管理委员会应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中心整体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制度。”冯占春说。
冯占春表示,第三,仍是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改革。“应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等,建立政府引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充分落实中心用人自主权,实行自主招聘,推动高水平人才自由引进和流动。” (摘自3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 邹臻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