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他有很多身份,比如美食家、书画家、水利专家等。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非知名医生”。
苏轼有个爱好——收集药方。在众多药方中,有一剂药方最令他信赖。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老乡巢谷,不远万里来投奔苏轼,担任苏轼的家庭教师。作为至交,他将一剂灵验方子——“圣散子”,告诉了苏轼,而且要他对着江水发誓,不得将方子透露给任何人。
苏轼发了誓,可巢谷返乡没多久,黄州便爆发了瘟疫。于是,他将“圣散子”公布了出来,没想到这个方子对治疗当时的瘟疫有奇效。
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苏轼还将方子交给了名医庞安时。后来,庞安时将此方编入《伤寒总病论》中,苏东坡为此书作了一篇《圣散子叙》:
凡阴阳二毒,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
过了几年,苏轼履职杭州时,“圣散子”再次战胜瘟疫。为此,苏轼在《圣散子后叙》提道:“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更关键的是,圣散子成本便宜:“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
此外,苏轼又从杭州府拨款,并将自己积攒的50两黄金捐赠了出来,建立“安乐坊”。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办医院。
不过,广受推崇的“圣散子”,后来闯了大祸。两宋之际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记载:
宣和后,此药(圣散子)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苏轼去世20多年后,太学生们“以子瞻(苏轼字子瞻)文章而信其言”,因为乱服圣散子而丧命的人不可胜数。
对此,后世医家曾经分析:中医讲究辨证用药,黄州和杭州等地的瘟疫和宣和年间的瘟疫并不一样。圣散子对于治疗湿寒疾病是有疗效的,而宣和年间的瘟疫是燥热引发的。明代学者俞弁在《续医说》中也说:
殊不知圣散子方中有附子、良姜、吴茱萸……皆性味燥热,反助火邪。
尽管苏轼在医学研究上还有不足,但他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举措受到了朝廷赞赏。
苏轼去世之后,“安乐坊”被北宋朝廷接管,并改名为“安济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此外,后人还将苏轼的那些药方整理成《苏学士方》,后来《苏学士方》并入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的《内翰良方》,合编而成《苏沈良方》。
(摘自4月24日《今晚报》 邱俊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