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声三两粒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06日 ·李丹崖·

  旧时春日,故乡少有雷声,每逢赶路遇雨,人们就要到树下去躲一躲。枝叶交互的一蓬树,密不透风,好似一把庇护伞,把春雨挡在了树外,那是避雨的好情志所在。

  树冠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蠕动的毛毛虫,垂着一根丝打提溜的布袋虫,伏在上面一动不动的斑衣蜡蝉,再有就是乡间常见的各色鸟类。

  依稀记得少年时,在春夏季的皖北乡村,随便找一棵树,对着树身跺一脚,就会有扑棱棱的鸟从叶间惊飞。当然,少年顽皮,此心现在早已不存。春夏之间,我们喜的是搬了一只网床,在树下,听枝叶之间的鸟鸣,树叶太密了,只闻其鸣,不见其鸟,只能循着声音的方位确定鸟在树冠的哪个方向,也只能听鸟的叫声分辨是何种鸟雀。

  一个勤于听鸟鸣的人一定是感性的人。贺知章在柳树下仰望,收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贾岛在池边树下仰望,收获了宿鸟还有穿越千古的“推敲”。李白在紫藤树下仰望,收获了“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李太白毕竟是诗仙,普通写景隐含浩荡之气,密密匝匝的树叶中浮现着能歌善鸣之鸟,动感至极。

  回头想想吾乡那些鸟鸣,啾啾、喈喈、啁啁、噍噍。

  春天的黄鹂鸟,天空之城不是它们的舞台,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枝头,这棵树上唱一首古风,那棵树上唱几首绝句,这世间的实景演出和行进式舞台,鸟雀绝对是最早的开创者。

  戴胜鸟喜欢隐匿树叶之间,它们头顶自带一把小扇子,有着无限风雅,前世或许是文气十足的士人。

  有一种叫蜡嘴子的鸟,嘴奇大,叫起来喳喳有声,可见嘴大不见得就唱歌好听。

  鸟鸣是树上另一种花朵,一种鸟叫就是其中一种,百鸟朝凤就是百花向牡丹。如此,或许可以认为,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吃了桑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鸟鸣是鹅黄色的,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粉色的,尝了榕花;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像极了榆钱;泡无瓜果树上的鸟鸣是透明的,带着隐忍的禅意……

  密叶隐歌鸟。鸟雀们喜欢在树叶之间歌唱,是因为枝叶交错之中的环境更为惬意,树枝婆娑,树叶葳蕤,风过树冠,窸窸窣窣地伴奏,引人入胜,引鸟欢唱。

  做药,有药引子;做馒头,有酵母;做酒,要有酒曲。春天之于鸟雀,是药引子,是酵母,也是酒曲。

  春风浩荡,有些吵,树下,有友如酒,知心事,需附耳细说。树上,鸟声三两粒。    (摘自3月2日《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