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揭露张爱玲化名“连云”的报道,出自1946年4月15日《香海画报》第5期

张爱玲烫发图(谢有坤翻拍自《流言》初版本)
2023年5月,最新上市的《读库》2302期上刊发了一篇名为《〈山海经〉里的男化张爱玲》的文章。作者谢有坤经过认真详细的论证与考据后认为,1946年4月10日发表在苏青主编方型旬刊《山海经》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上下其发》,是张爱玲化名“连云”所写。
谢有坤出生于1994年,因为喜爱张爱玲作品,自2016年起开设微博账号“张迷客厅”,专注分享、考据张爱玲文字和资讯,内容专业,受到众多网友关注。
练就“蹦字神功”
由于在网上分享张爱玲的作品很专业,常有网友找谢有坤鉴别一些文字是否出自张爱玲。“有些话的文风、口吻完全不像张爱玲,可以立马识破;但也有一些是篡改自原文,改得顺口好记,使人觉得似像非像,就不容易辨别真伪和出处。”谢有坤说。
为了更高效地查证,从2018年开始,谢有坤在个人电脑内开始建立“张爱玲作品全文数据库”,“她的名篇虽在网上有电子版流传,但不甚可靠,屡见错漏,都要依据原著纸书来校对,甚至运用不同年代的版本进行汇校;而那些冷门作品、书信集、译作、重要史料等,则需要一点点录入。目前,这项工程已基本完成,随便搜一个字,只要是张爱玲写过的,都会弹出详细结果,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蹦字神功’吧。”
发现“男化”张爱玲
正是在建“张爱玲作品全文数据库”期间,谢有坤从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祝淳翔先生那里得知,北京杂书馆保存着一本作家苏青(本名冯和仪)主编的稀见刊物《山海经》(1946年4月10日创刊,该杂志只办了一期,创刊号变成了“终刊号”)。
正是在这本《山海经》上,署名为“连云”的文章《上下其发》引起了祝淳翔的注意。经常与旧报刊打交道的他想起,早在1946年4月15日上海《香海画报》第5期,有一篇署名“一之”的短文《张爱玲改名连云·苏青不忘〈天地〉》就猜测《上下其发》是张爱玲的文章:“在某一本新出的旬刊中,我发现了两个秘密,一个是《上下其发》的作者,署名‘连云’,其实是张爱玲小姐的男化写法……”
但这种猜测仅仅是一家之言,为此,他将该文影印件发给谢有坤,询问他的看法。谢有坤说:“自己当时读后也不敢妄下定论。但以后重读张爱玲,总有些文辞使我联想到它,历经数年,竟越看越觉得是她写的。”于是,谢有坤一边搭建张爱玲数据库一边比对“连云”的文字,经过将近五年的时间,他把点滴证据梳理成文,认定《上下其发》是张爱玲化名之作。
留下的解谜“钥匙”
谢有坤认为这篇文章出自张爱玲之手,有多个方面考证角度。其中包括,“在生活中,张爱玲喜欢谈论‘衣服和头发等等琐事’(据张爱玲1956年7月31日致邝文美信),《上下其发》的主题,至少是她兴趣、能力所在。”《上下其发》这个题目也符合张爱玲擅用旧典谱新篇的拟题习惯,例如《道路以目》《有女同车》《倾城之恋》。
《上下其发》作者的阅读范围很广,分别引用了西洋作家言论、汉乐府《城中谣》诗句“城中尚高髻”“最新到的美国画报”以及典出《孟子》的“如水之就下也”。
谢有坤提到,文中提到的这些都是张爱玲常读的。18世纪的英法趣史在《上下其发》中占了很大篇幅,这也是张爱玲熟悉的领域。此外文中的一些词语使用显示作者有日语基础。这也与张爱玲的情况符合。《上下其发》还有几点独特言论,都与张爱玲的观察视角、私人喜好与生活经验,以及对女性心理的洞悉十分吻合。
谢有坤认为,张爱玲用男人口吻写稿与跟她当时身处的环境有关,“既化名又‘男化’,将自己双重隐匿起来,应能免除不少麻烦而专心写作。”“连云”却呈现出张爱玲此前未有的用字用词习惯,并与此后的张爱玲作品相契合。因此排除有人化名“连云”模仿张爱玲的可能。
张爱玲在1946年11月出版了《传奇》增订本,新增的一篇文章中,有一首诗叫《中国的日夜》,其中两行诗句里藏有“连云”这两个字:“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丁的彩云的人民。”张爱玲曾说,这首诗写于1945年冬天。“连云”出现在下一年的四月,领先于这首诗的出版时间。
“这就是非常惊人的巧合了,简直像刻意留下的解谜钥匙。”谢有坤说,他也是看到这两句诗后,才有了一种被点醒的感觉。有了这个“钥匙”之后,谢有坤才更敢于做判断,确认张爱玲与“连云”的关系。
对于谢有坤的此番论证,祝淳翔表示认可,“谢有坤在张爱玲相关考证方面,下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才能被明晰的。” (摘自6月2日《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