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国际局势的预见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13日 ·杨冬权·

1942年春,毛泽东在军事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外交家、诗词家、书法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预见家、预言家、预测家。

  1941年预见美国决心参战

  1941年8月18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四天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大西洋纽芬兰海面会晤后发表的共同宣言进行分析。他指出,罗丘宣言证明美国决心参加反侵略战争,对英、美、苏、中都是有利的。(《毛泽东年谱》中卷,第322页)

  果然,三个多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德国等也对美国宣战,美国被迫参加了反侵略战争,美、英、苏、中四国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和《联合国家宣言》的领衔签署国。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促进了英、美、苏、中及各被侵略国家的最后胜利,确实对英、美、苏、中都是有利的。

  1941年8月3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说:“太平洋局面似还是拖,日本和战皆难。”(《毛泽东年谱》中卷,第325页)

  事实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面临着是南进还是北进的两难抉择,一派主张配合德国而进攻苏联,实施北进;一派主张继续南进,进攻美、英。此前,日美两国已经开始外交谈判,但一直谈不拢。1941年7月,日本御前会议确定以南进为主。8月6日,日本又向美方提出了一个逼迫美国在中国和印度支那问题上全面让步的方案,但遭到美国拒绝。10月18日,东条英机担任日本首相,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对美、英、荷开战的决定,同时为麻痹美国,提出对美谈判要点,与美继续谈判,并派特使赴美谈判,以显示其诚意。美国于11月26日也给日本发出谈判条件,要求其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兵,但这是日本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样,太平洋的局面,在毛泽东作此预见之后,又拖了三个多月,直到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为止。这三个多月日美谈来谈去、拖而未战的局面,确实印证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1942年预见德日丧失主动

  1942年10月12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发表。其中,他作出了一系列预见:

  斯大林格勒一战,是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点。之前三天,苏联红军突破斯大林格勒被德军围困的西北部工业区,毛泽东的社论就是为此事而写的。尽管离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还有三个多月,但毛泽东已经预见:

  希特勒是处在最后失败的门口了,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将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87页)

  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同上,第887-888页)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同上,第885页)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同上,第888页)

  事实是:11月19日开始,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苏军,就从南北两翼转入反攻,次年2月初,全歼德军主力33万人。这次战争是公认的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此战助力了苏联的崛起、苏联对东欧地区的解放和后来的控制,导致了英、美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特别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42年10月16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评柏林声明》发表。社论中,毛泽东作出了一系列预见:

  希特勒的旧军队是疲惫不堪了,精锐部分已经耗完。他的人力资源与军备资源即使再搜括,也不能组成一个像样的攻势了。(《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450页)

  这个预见作出的下个月,苏联军队就开始对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开展反攻,三个月后,又歼灭德军精锐部队。从而根本扭转了德国法西斯和其他法西斯的命运。

  同样在这个预见作出的下个月,英美军队也在北非登陆,并于半年后把德、意军队逐出北非。之后,德军就一直处于颓势。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同苏军共同形成夹击德军之势。接着苏军继续追击德军,欧洲很多国家从希特勒魔爪下解放出来。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5月2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可见,毛泽东关于德国精锐已经耗尽、不可能再组织新的、像样的、大的攻势的预见,是完全准确的:

  不论怎么样,世界形势已起了根本的变化,一切法西斯国家实际上都已丧失了主动地位,不管德国或日本,都是如此,也不管日本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政策,都是如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452页)

  众所周知的二战进程和德国、日本在1945年5月和8月先后投降的结局,都证明毛泽东1942年关于德国和日本实际上都已丧失主动地位的预见是科学的;日本在中国豫湘桂战场的进攻,不过是垂死前的最后挣扎而已。

  1964年预见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4年6月23日晚,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他对客人说:

  “美国人说我们政府不是今年要倒台,就是明年要倒台,这件事恐怕不那么真实。看来今年不会倒,明年不会倒,后年呢,我说也不会倒。”现在,“美国人想跟我们做生意,我们就是不做。他们想派新闻记者来,这也不成”。“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来的,总有一天两国的关系会正常化的,我看还要十五年”。(《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32-533页)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9年1月1日起,两国开始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部进程。此时距毛泽东作此预见时,恰好15个年头。这时毛泽东已经逝世两年多了。

  1964年预见世界不是一两个大国能管住的

  1964年9月10日晚,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客人时对客人说:

  我们很欣赏法国这种独立政策。不能跟着少数大国转,它们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世界在变化,不是一两个大国所能管住的。(《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42页)

  世界不是一两个大国能管住的这个预见,在那之后曾经屡屡被证实。比如:这时候的美国,拼命想打垮越共军队,在越南站住脚,但后来打了多年,除了核武器,什么武器、什么办法都用上了,也没打赢,最后不得不与越共谈判,并最终灰溜溜地从越南撤走全部武装部队及军事顾问。这说明:美国没管住越南。

  再比如:从60年代开始,一些亚非拉小国连续在联合国提议,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美国极力阻挠。结果,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还是以压倒性多数,同意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说明: 美国也没能管住亚非拉小国。

  又比如:1979年苏联派遣八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入侵小国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抵抗。在伤亡五万多人后,1989年,苏军被迫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苏联也没管住阿富汗。

  还比如:2001年,美国借口反恐而打阿富汗,而且还同英国等组合了多国联军。但是十几年之后,阿富汗战争了犹未了。2020年1月,美国不得不同塔利班签署协议,分批撤军。美国又没管住阿富汗。

  几十年来的国际事务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毛泽东的这个预见。

  1964年预见欧洲跟美国会有分歧

  1964年10月9日下午,毛泽东在钓鱼台迎宾馆会见阿尔巴尼亚客人时说:

  我看,整个欧洲跟美国会有分歧的,要引导欧洲去反美,也要引导日本去反美。(《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417页)

  在毛泽东生前,欧洲跟美国的分歧,最突出的表现在:1966年法国退出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提案时,尽管美国极力阻挠,坚决反对,但是,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英国等十多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欧洲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起,投了赞成票;在美国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之前,意大利于1970年11月、奥地利于1971年5月、比利时于1971年10月、冰岛于1971年12月同中国建交。

  毛泽东去世后,欧洲跟美国的分歧最突出地表现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一些欧洲大国加征关税、要求他们提高防务支出、退出伊朗核协议等,越来越令欧洲国家反感和讨厌,美欧分歧和矛盾正在日益扩大和加剧。特别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在西方七国集团外长会上,美国要在声明中把病毒称为“武汉病毒”,遭到意大利等其他六国的反对;美国终止对世界卫生组织资金支持后,法国很快表态支持世卫组织,英国更向该组织大量捐款支持。这都是对美国的公开打脸。     (摘自《遇见:毛泽东预见的历史验证》,上海远东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