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暮年上娱》是俞平伯、叶圣陶的通信集,通信时间在1974至1985年之间。在这部厚厚的通信集里,两位已是暮年的老朋友,以写信的方式,谈生活,谈读书,谈各自的心情,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是研究这两位五四文化老人的重要资料。
叶、俞都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的骨干成员。《暮年上娱》则是撇开如烟往事,是两位老人在晚年富于生活情趣的真实记录。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读读这部通信集,至少给天下的老人一个启示:有文化又有兴趣相投的朋友的人,到了老年也不会孤独寂寞;不但不会孤独寂寞,俞平伯先生还说他是“无事忙”,像贾宝玉一样。叶圣陶有了牵牛花的好品种种子,随信寄给俞平伯,俞平伯种在花盆后,细心管理,待开花以后,写信告诉叶圣陶开了几朵花,是什么颜色。
读这部通信集,时时可感受到老人快乐的心情。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一次,俞平伯写信向叶圣陶借书,借的书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叶圣陶在家里没找到这本书。俞平伯是党外人士,他是古典文学专家、诗人、散文家,为什么会对政治性的书籍感兴趣?
俞平伯要读刘这本著名的小册子,大概是听朋友说,刘的文章里,引用不少孔子、孟子的话。俞平伯接受的是孔孟的传统教育,他可能是想看看刘少奇是怎么讲的。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完整引用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段话,意思是,没有天生的圣人。即使像孔子那样的人,也要通过学习、修养的过程,才能达到思想的高境界。接着,他又引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段话,告诉学员,担负改造世界大任的共产党人,必须注意锻炼和修养。为使学员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他引用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话,提振学员的信心。在学习方法上,他以《论语》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及《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文,让学员自己反省并和同学一起讨论、商榷。 (摘自《作家》2023年第6期 卫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