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家热议高考作文

作家文摘 2023年06月13日 ·舒晋瑜·

  高考作文永远是高考期间关注度最高的社会热点。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何变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阶段性特点

  高考作文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教育部“国培计划”入库专家陈维贤认为,2023年有所变化,淘汰了“硬指令型”的主题式写作、应用型写作等命题形式,完全是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的材料作文,激发考生由材料生发的联想、认识与思考,还出现读写结合的作文新题型。

  从不同视角评价高考作文,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陈维贤分析,从教学和学术的视角看,高考作文题这几个特点突出:一是审题难度降低,发挥空间更大。如新课标I卷,材料谈“故事的力量”既有个人层面又有民族等不同层面的提示,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二是思辨性更强。像全国甲卷直接就是显性的思辨性材料。三是作文材料生活化更明显,不再以宏大叙事内容为主。但写作空间拓展了,与学生生活、日常生活更密切了。这是寓思政于写作之中的体现。

  “高考作文题终于开始走上正常的路了。所谓正常的路,就是正常的表达。”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锋认为,跟前几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特点是比较平实,绝大部分题目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关,其中涉及的议题既不生硬也不生僻,比如讨论技术发展情况下人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比如思考独立空间对于自我的意义,等等。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高考命题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连中国认为:一是命题简明。与去年的命题篇幅相比,今年的命题普遍精粹凝练,直击要害,要言不烦。二是时代之思。不少命题集中凝练地表达了时代之思,引导学生基于我们时代的相关状况,进行思辨性思考。全国甲卷的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新课标II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思考,上海卷“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的思考等,均为此种状况。三是续航启动。经过内省思考,期待整体的社会,可持续地、强有力地再前行与再发展,全国乙卷两段话的哲思,北京卷“续航”“亮相”最为典型。

  侧重发生变化

  汪锋分析,现在作文题给出的材料和要求可以体现出命题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于“才能”的认知。“思考”是作文要求中的关键词,给出的材料主要是让考生思考其背后的道理。按照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说法,语文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以一带三”:“一”即语言运用,“三”即思维、审美、文化自信。现在的作文题有点过于侧重“思维能力”,有不思辨不成文之感。他认为作文的侧重还是要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多样化一些比较好,个人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思均可入题。

  “高考作文题反映出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写作不仅要以青年视角,更要把写作教学与学生个人体验、思考,与当下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做到情境化、现实性。”陈维贤说,同时要结合现实和教材,着力思维训练,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训练。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高考作文的特点,连中国判断语文教育的侧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关乎时代的思辨力的考查。例如全国甲卷的对人过度依赖技术的思考,就要求考生更为深入内在地把握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而打开相关的系列性思考。北京卷的微写作,涉及的是是否要开设班级公众号的思考。其二是社会人文性的重启。比较典型的是新课标II卷的有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对人生存状况,特别是青年一代生存现状的内在关注。”

  连中国说,在近一段时内,基于时代之思,努力为社会发展营建良好的人文基础与社会环境,可能是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未来趋势

  “语文的教育未来应该是多途径提高语文素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陈维贤指出,同时要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包括课堂教学转型,实现从旧知到新知、从新知到未知的飞跃。思考力和思维力是重点。考生想相对自如地应对高考作文,需要很高的写作素养。首先是思想境界、思考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表达能力的提升,包括理性表达和感性表达。基本写法掌握越全面,写作起来越得心应手。至于写作技巧之类,属于“术”的层面。

  汪锋认为,语文的本质应该是提高人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作文只是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能力,只是沟通交流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要给考生一个简单的建议,我觉得就是要把作文回归到沟通上来。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可以设想就是以书面的形式跟某个亲友或其他什么人来谈自己对于当前话题的想法,然后再多加练习,就可以了。”

  高考作文的核心提升,特别是高分作文的获得,连中国归纳为三个条件必不可少:扎实的课堂,潜心的阅读,真实的思考。扎实的课堂是核心,潜心的阅读、真实的思考是两个重要的辅翼。只有真正地于此三方面进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自信,面对时代之变,面对课改之变,使自己的写作立于不败之地。  

  (摘自6月12日微信公众号“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