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的玩具帝国

作家文摘 2023年08月25日 ·刘沐轩·

  12.5万的玩具业从业者,撑起了澄海年产值超480亿元的玩具帝国。

  一句“奥迪双钻,我的伙伴”,恐怕能够炸出上亿名80后与90后。这句洗脑的广告语吸引了无数小朋友,缠着家长去买那些新潮的四驱车、陀螺和悠悠球。镌刻在00后脑中的喜羊羊、铠甲勇士、巴啦啦小魔仙等IP,以及最新潮的流浪地球联名积木、潮玩积木圈内人所津津乐道的“高砖”,也都来自澄海。

  “帝国”崛起,内外畅销

  地少人多、天灾多发的地理环境,让农耕逻辑失效。于是,潮汕人走上“红头船”,顺着韩江漂洋过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潮汕人将潮绣、木雕、泥塑的技艺发展至登峰造极。这时候,第一批出海的潮汕人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国内。这些灵巧的双手开始在作坊里,摆弄着那些原始的铁皮和塑料玩具。这是澄海玩具帝国的第一块砖。

  “那时汕头还没被划为经济特区,但为了吸引华侨投资建设家乡,国家还是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价值两万元以内的机器可以走捐赠(方式),不必交税。”澄海玩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振强对那段历史十分熟稔,他觉得那是一次早期的产业转移。“欧美国家转移到东南亚的玩具制造业,在华侨的推动下,又转移到了国内。而国内最早接触到这些的,就是澄海人。”

  最初的玩具,大多都是当地人手工开模和加工。生产出来的塑料手表、手推莲花、小东枪一类,基本上都在国内市场消化掉了。乘着199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澄海引入了更多的进口注塑机。澄海的年轻人开始在玩具领域创业,造出了回力车、小水枪、悠悠球和四驱车。这些订单在国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只有20%用于出口。

  之后随着制造业升级,澄海引进数控技术,生产出遥控飞机、遥控车、电动机器人、陀螺、迷你遥控车。大颗粒积木这一类的玩具在千禧年左右开始出现,玩具出口份额直接上升到60%。

  随着90后进入玩具产业,数控技术已经被机械臂、自动生产线和编程机器人迭代。生产无人机、童车、婴童玩具、小颗粒积木的部分工厂已经进入品牌化,他们自主创新,开发动漫游戏。

  国内玩具和母婴的市场在电商的崛起中,迅速形成新的游戏规则。尤其是玩具和动漫IP的结盟,让玩具开始有了社交、炒作等各种属性,于是澄海玩具的内销占比又回到了50%。新冠疫情期间,玩具成为了许多家长带娃的“救命稻草”。澄海玩具业的重心重新转向内销。

  行业很酷,招不到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澄海的积木品类迎来井喷。在国内资深积木玩家圈子里,一种叫做“高砖”的平替积木被广泛认可。“高砖”是积木玩家们对“高德斯积木零件”的俗称。它的生产厂家,也就是在行业内非常有名的汕头市高德斯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企业采用全自动的智能生产线,成立不到五年,如今已经达到每年100亿粒的产能。但高德斯负责人吴总跟记者说,如今的工业企业还遭遇了另一个问题——招工难。

  “国内的积木潮玩爱好者们很认可我们,国内的一线积木品牌也基本找我们来订制积木,我们相当于积木品牌里的‘富士康’。但是2022年我们到广西、湖南、江西,甚至贵州,都招不到工人。”

  广东省是整个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最早的地方,这片土地上,能找到有二三十年工作经验的产业工人,他们面对一台崭新的模具机器,只要干几天,就能对机器提出修改方案,调整生产流程。但近十几年里,产业工人似乎“断代”了。

  “你看那些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学生还没毕业都被抢光了。而普通院校、尤其是名校毕业大学生,还是很传统地认为蓝领是底端的工人,实际上他们毕业,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现在的情况是,谁都在说发展制造业,但却没人想过要改变人们对制造业的认知。”

  吴总说对于已经入行的人来说,“收入不低,工作环境也不错,饭堂甚至会请川、粤、湘各种菜系的师傅,满足不同籍贯员工的饮食习惯”。但这对制造业招工难并未起到决定作用,只是在另一方面倒逼了企业加速进入生产的智能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不需要人,智能注塑机仍需要更具技术力和创造力的工人调试和矫正。  (摘自8月8日-14日《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