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现场
当代伯乐已高度职业化,他们叫HR,中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鼠标一点,回车一敲,可能决定一个人去往何方。印象中,HR应当识人无数,老练狠辣,有最亮的眼、最快的手和高度信息化的脑子。然而有一批HR,他们是一群头部互联网企业人力部门的实习生,20岁出头,仍是学生身份,主要负责筛简历。他们被多数时候更年长的求职者称为“姐”“老师”,一边试着“安放”他人,一边发愁“安放”自己。
企业存亡、经济冷暖、时代变迁……种种信号都藏在他们过手的简历中,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面前,是论文登上顶级刊物的清华博士后、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双非”文科女、空窗几年的宝妈、人到中年突然下岗的父亲……
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江湖名叫“大厂”。艾瑞克一进去实习,就见识了精致的饭菜、巨大的落地窗和闪亮的工牌。然而,“大厂”还有另一面,最忙的一个月,艾瑞克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面试20人,问固定的问题。他只想逃,觉得自己成了“嘴巴一张一合的机器”。
在“大厂实习界”,HR实习生被认为门槛最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能在这里完成“上岸”。据人社部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000万HR,《2021人力资源从业者现状调查》显示,一半HR是其他职位转型而来。
实习期,北京大学某社科院系的李宁有时候一天读超过1000份简历,“筛选门槛和面试问题都是给定的”。没有人想要转正,“大厂”也没有给这些HR实习生“转正”的名额。
艾瑞克负责招聘内容审核员工,求职者大多学历较低,也有失业的中年人,他们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因为本身来自“双非”院校,艾瑞克看到简历里那些中年女性、大专生、冷门专业的“双非”学生时,会“惺惺相惜”。“我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不是因为读研,我也和他们一样。”这是艾瑞克的心声。他总是怕他们“吃亏”,会忍不住在沟通时多交代几句,“担心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甚至家庭”。还有些人,学历不低,能力不差,履历也光鲜,但因为家庭、年龄或中年被裁谋求转型,“大家都不容易”。
比起艾瑞克,阿布面对的则堪称“职场健儿”。秋招简历,不少来自名校,阿布毕业于清华大学某工科系所,最擅长辨别“夸大技术能力”的求职者。他讨厌他们的“眼高手低”“自命不凡”,但也佩服他们沟通时能主动出击,讲究策略,表达诉求。
事实上,阿布也是今年秋招大军中的一员,也在接受审视和评判。在面试之前,所有求职者都是制式表格里的字符。李宁说,有的HR实习生还会在面试时故意用犀利的问题“考验”求职者,他们清楚谁的简历在“故弄玄虚”,谁又“言过其实”。同时,这些实习生又和求职者共享着同一种焦虑,会因为看到优秀的履历而感到自卑。
也有人通过他人求职的经历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正如阿布所说,别人的情况看得多了,对自己的定位就更清晰。 (摘自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张岳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