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

作家文摘 2023年10月10日 ·陈思琦·

  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理想之城》报告,在这份覆盖纽约、波士顿、伦敦、北京、上海、新加坡、深圳等20个全球主要城市的报告中,深圳综合评分全球第二,仅次于新加坡,“全球科学家理想生活城市”单项指标排名第一。

  时间倒回至2018年,同样的调查机构、同样的调研报告,深圳的排名却在15名之外。这5年,深圳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

  大城引得大科学家

  “吸引人才有句话叫‘筑巢引凤’,而深圳是‘引凤筑巢’。徐扬生来了有了港中文(深圳),高文来了有了鹏城实验室,李泽湘来了有了深圳科创学院。从这个角度看,深圳非常了不起。”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曾如此评价深圳的人才引进工作。

  近年来,深圳聚焦关键核心领域,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进了沈向洋、薛其坤、毛军发、颜宁等一批顶尖科学家。

  科学家的“加盟”遵循清晰的逻辑,即更好地协同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以颜宁为例,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而深圳医学科学院定名SMART,一方面希望解决医学领域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旨在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助力深圳“弯道超车”。

  由埃菲·杰曼诺夫带领的深圳国际数学中心(杰曼诺夫数学中心),则填补了深圳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位。截至去年,杰曼诺夫数学中心已发表署名论文136篇,收录于SCI期刊论文115篇。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也顺利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深圳实现“双一流”零的突破。

  从1999年深圳成功引进首位全职院士牛憨笨,二十余年过去,深圳全职院士已达94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2万人。日前,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里,颜宁、李清泉等上榜,深圳院士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支撑

  高水平科学家的集聚,离不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支撑。深圳“两条腿走路”,一头提升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本土高校的办学水平,另一头开启“疯狂建大学”模式,积极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资源。

  从体量上看,目前深圳相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高校及“大院大所”仍显不足。成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高校课程互选、师资互聘、平台共享,深圳正在有限的高校资源基础上探索“抱团”发展。

  对科研人才的培养还需“从娃娃抓起”。参与《理想之城》问卷的全球科学家认为,包括深圳在内的中国内地城市,在课程体系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城市仍有一定差距。

  这方面,深圳零一学院率先探索。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担任创始院长,零一学院招收14岁以上、热爱钻研科学问题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联合中小学及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从0到1”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习狮城的“服务颗粒度”

  稳居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榜首的新加坡,近年在“抢人才”方面不遗余力。截至2022年6月,新加坡有超564万人,近四成为外国人。新加坡400多家跨国公司中有10万余名外籍高精尖人才,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新加坡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法规和定居政策,并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在政策精细度、灵敏度方面值得深圳借鉴。

  近年来,深圳在国际人才的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同样多有布局,并利用区位优势,在深港之间先行试点。以教育为例,深圳各区陆续开设的港人子弟学校,生源通常来自中国香港、英国等地。日前开学的前海哈罗港人子弟学校,可满足港人及国际友人子女不同的教育需求。而在人才便捷通关方面,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将与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便利科研人员进出。

  “随着科研、产业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通过前海、河套等平台‘做增量’,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未来深港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全球城市群的人才竞争。”谢来风说。

  根据《理想之城》报告,多数国际科学家选择定居城市,还希望当地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特质。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成立国民融合理事会等专门机构,为国际人才创造“来了就是新加坡人”的归属感。这与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异曲同工。

  2017年9月,深圳专门成立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承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承担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深圳市用人单位的对接与落地等。“未来的发力点,是以更加国际化的语言和思维逻辑来组织活动,让国际科研人才能够得到本领域的有效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找到在深圳的归属感。”谢来风认为。     (摘自9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