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常怀赤子之心

作家文摘 2024年04月02日

  3月28日,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见图)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110岁。

  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早期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步入百岁后,马识途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笔耕不辍,相继完成《夜谭续记》《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等作品。

  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1938年,24岁的进步青年马千木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于是,他在“入党申请表”上填上了“马识途”的名字。

  1936年,马识途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他想学习制造弹药,走工业救国之路。但目睹毕业后的学长们不是当买办就是进机关做“文抄公”,马识途很快明白,工业救国只是一场美梦。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马识途入党的那天,介绍人钱瑛翻开了两本书。一本书里有马克思的照片,一本书里有党旗的图案。钱瑛将两本书立在桌上,把一张写着入党誓词的纸递到马识途手中,让马识途对着马克思的照片和党旗的图案宣誓。

  “我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斗争、危险、折磨,很不顺利。但我从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会背叛我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马识途说。

  多年前,马识途在上海参加一次会议时见到了聂荣臻元帅。聂帅问:“马识途,你识途了吗?”马识途还未回答,聂帅又说:“识途也不易哟!”

  解放前在隐蔽战线进行斗争,解放后搞建设,马识途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追寻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确的道路。但80年风雨,他的内心也痛苦过。在刚刚迈入改革开放的1980年,马识途到中央党校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学习的同志都爱争论,但争论的焦点还是中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幸运的是,时间让马识途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知识分子首重爱国

  1940年,鄂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马识途妻子和刚满月的女儿被捕入狱。为避免马识途身份暴露,党组织让他投考西南联大,到昆明去隐蔽。1941年,他考上西南联大外文系,一年后,转到中文系。

  在西南联大,马识途把很多精力放在革命工作上,但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名师云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李广田、陈梦家等知名学者的开明与博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和马识途交往最深的当属闻一多先生。马识途曾任鄂西特委副书记,闻一多先生的侄子黎智(闻立志)是鄂西特委下面的一名县委书记,后来去了延安。因为黎智同志的关系,闻一多先生清楚马识途的政治面貌。后来,闻一多成为民盟重要领导。马识途就是中共和闻先生之间的主要联系人之一。在西南联大,马识途经常陪闻先生一起回家并聊天。闻先生曾对他说过,想去延安看看共产党的领导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在马识途心中,知识分子首先要爱国。“当时中国快灭亡了,全中国都要起来奋战。何况我们有点知识,受点教育的人,更是要站起来。”

  写作是为天下立言

  2016年,马识途写了本人物回忆录《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书中有他从事革命工作接触到的领导,也有鲁迅、巴金、吴宓、夏衍、曹禺、李劼人、吴祖光、艾芜、沙汀等文坛名家。

  2017年,马识途被查出得了肺癌。他在病房里仍然继续《夜谭十记》的续集《夜谭续记》的创作。当年《夜谭十记》的第一个故事《破城记》中的前半段内容《视察委员来了》原本是1942年马识途在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习作。后来因为继续革命工作,马识途中断了写作。直到1960年代,在韦君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鼓励下,马识途才重新开始创作这10个故事。等到1982年写完最后一个故事《军训记》,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

  虽然年过百岁,马识途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写作是把我的思想说出来。作家写作的目的是为天下立言。”   (摘自3月28日 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 李坤晟 童芳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