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在城里种地上瘾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2日

  “多了一份牵挂”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3月,90后教师侯姗和男友在贵州省贵阳市周边的一块地里,撒下黄瓜、玉米和四季豆的种子,也在心里种下期待。他们平时在贵阳市上班,周末经常开车50公里来到菜地,打理完毕再开车回去。

  土地给侯姗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哥哥小时候种下的芒果树,一直陪伴他们成长。如今,侯姗喜欢没事去菜地看看:“种地会上瘾。”

  在北京市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刘菁,从小没种过地,她笑称自己如今“种地血脉觉醒”,租了一块16平方米的菜地,常常趁休息时间打车去种菜。植物所蕴藏的能量让刘菁惊异不已。“黄瓜长得巨快!”才一个多月,她就吃到了自己种的黄瓜。刘菁说,种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人带来心灵的宁静。

  90后二孩妈妈陈娇在杭州种地已有三四年,她在网上发帖分享自己种菜经历,很多人纷纷咨询如何租地。她干脆在城郊租了一大块地,作为“共享菜地”出租,很快被一抢而空。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种地(见图)成了一种精神寄托。陈娇的菜友群里有个女孩,租了一块40平方米的地,特意给菜地安装了监控,有空就看看自己的菜园。她对陈娇说:“种地之后,我又多了一份牵挂。”

  “解锁”更多技能

  80后洪达太种了10年地,自称经验丰富的“老农”。这些年,他在楼顶种过菜,在球场边种过地。最近,他在自家工厂旁边租了一块半亩多的地。

  种地这些年,洪达太“解锁”的技能越来越多。他给菜地安装了喷灌装置,给黄瓜搭架子,还准备用废旧材料搭一个放工具、化肥的棚子。几年前,他沿着菜地撒下一圈百花种子。如今蓝色的亚麻花、鲜黄的向日葵包围着菜地,还有夜来香、虞美人、菊花……

  洪达太学过园林知识,谈起种地门道滔滔不绝。他像管理项目一样认真,配套的水渠、棚子、粪缸等,一样不能少。“要有长期规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将种地作为爱好,投入起来不计成本。陈娇喜欢种市面上少见的品种,一颗种子要四五元,种出来的果实颜色、形状、味道都很好,但产量很少。她对施肥很讲究,用菜籽饼、酵素、液体钙等。按照她这个种法,一个西瓜的成本有两百元。

  让农业变得年轻

  陈娇夫妻俩对种地的热爱也传递给了下一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陈娇的儿子在校园里种了一棵小番茄。令他颇为自豪的是,在班里,他种的小番茄长势最好。这个6岁孩子认真地说:“我要对它负责任。”

  在种地中,这些年轻人学会尊重自然,也更加理解了农民的艰辛。自己种地后,刘菁开始特别关注国家粮食产量的变化,“越发感受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农业机器人团队首席科学家马伟,长期关注都市农业,他接触的种地青年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会带着创造力和创新力走进农业生活,让农业变得年轻、充满生机。”(文中侯姗、刘菁为化名)    (摘自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李雅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