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见证汪寿华一生

作家文摘 2024年08月09日 ·黄程程·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厅里,这张汪寿华在海参崴拍摄的有他亲笔题字的原始照片常常引起观众驻足。照片拍摄于1924年5月15日(见图),解放后由汪寿华的遗孀赵兰花将其捐献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前身),后被评定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泛黄的照片见证了汪寿华作为工人运动领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滞留海参崴的锻炼

  汪寿华,原名何纪元,又名何景亮、何今亮、何松林,浙江诸暨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1917年秋,汪寿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被称为“浙江革命熔炉”的学校就读期间,汪寿华师从陈望道,深受其科学、民主等新思想的熏染。在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他联合同学组织成立学生“书报贩卖团”,向全国发行进步书刊。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汪寿华经同学俞秀松介绍成为青年团第一批团员。9月,汪寿华经同乡宣中华介绍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补习学校,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输送进步青年赴苏俄学习。1921年三四月间,汪寿华受组织派遣,从上海出发前往苏俄学习深造。

  汪寿华的赴俄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汪寿华等人乔装扮成远赴苏俄找生计的学徒,在经过哈尔滨时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扣押,获释后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改经海路到达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去莫斯科,必须先乘火车到伯力。但当时俄国还处在国内战争中,汪寿华等人不得已在海参崴停留了很长时间。

  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没有浇灭汪寿华的革命热情。汪寿华在广袤的西伯利亚至伯力一带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的工人组织。1923年汪寿华当选为赤塔远东职工会中国工人部主任,在这一年,他由一名共青团员成为共产党员。1924年,汪寿华当选为海参崴职工苏维埃委员。为进一步改善华工的生活状况,汪寿华创办了“五一”俱乐部,还创办面向华工的劳动补习学校,号召华工加入工会,并深入边疆林场和矿场,指导当地华工开展反抗工头剥削的斗争。当时在远东干活的华工都知道“何今亮”这个名字。

  1925年初,汪寿华回国,以中国共产党海参崴支部特请代表的身份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一直留在上海工作。

  组织和领导三次武装起义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汪寿华全力投入了这次运动,并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协助总工会委员长李立三、总务科主任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随后,汪寿华又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区委(又称中共江浙区委)委员、区委工农部主任等职务,是上海工人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从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次举行反对北洋军阀、响应北伐军的武装起义。汪寿华是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由于起义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上海工人第一、二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

  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党中央与上海区委各部书记联席会议上,正式成立了指导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尹宽、彭述之、萧子璋8人组成。起义开始前,汪寿华组织召开了上海各工会代表大会,进行起义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工作,让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导思想和斗争策略在工人、群众中得到普及。同时,汪寿华积极联系、拜访上海滩的头面人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汪寿华代表上海总工会发布罢工令,上海80万工人闻声而起,积极响应罢工号召,并随即转入武装起义的行列。经过近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起义军终于拿下了敌人固守的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赴杜月笙“鸿门宴”被害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的当天,上海市民代表立即在南市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汪寿华当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3月27 日,上海全市工人代表大会在湖州会馆召开,汪寿华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此后,在汪寿华的领导下,上海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至3月底,加入上海总工会的工会组织达到502个,会员多达82万人。

  上海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引起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恐慌,在他酝酿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前夜,他与青帮头目杜月笙密谋除掉汪寿华。

  1927年4月10日,杜月笙派人邀请汪寿华第二天赴宴商谈解决其帮会组织“共进会”与工人纠察队之间的摩擦。明知是一场“鸿门宴”,汪寿华却泰然表示:“不去反叫人耻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宁愿牺牲一切!”11日晚上,汪寿华毅然奔赴杜宅,早已埋伏好的打手蜂拥而上,将汪寿华装入麻袋,运去枫林桥活埋。汪寿华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被害时年仅26岁。

  (摘自《世纪》2024年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