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遭袭地点冒出浓烟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在以色列北部多地,防空警报划破夜幕,火箭弹呼啸而至。黎巴嫩真主党称,这是对以色列一天前袭击黎南部地区的回应。
上周,随着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先后遇袭身亡,中东局势急转直下。人们越发担心,以色列与伊朗及其盟友之间的长期敌对可能升级为一场更大范围的“全面战争”。
以色列“一石多鸟”
一周前,外界对加沙停火谈判寄予厚望。然而,7月30日,以色列空袭黎首都贝鲁特南郊,造成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指挥官舒库尔丧生;7月31日,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袭身亡。伊朗政府和哈马斯认定系以色列所为。真主党和伊朗誓言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
有消息称,以色列官员正敦促居民准备食物和水;以色列医护人员已进行紧急演习;以北部医疗中心做好了将患者转移至地下病房的准备。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指出,以色列近来不断对叙利亚、黎巴嫩以及也门胡塞武装发动袭击,如今又被指认在伊朗对哈尼亚动手。它可能希望通过这种主动进攻“一石多鸟”:一来展示自身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二来使得伊朗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如果采取过激反应可能会陷入与美国的冲突,如果不反击又会面临地区形象的受损;三来激怒伊朗及其代理人,推动地区局势升级,从而紧紧拉住美国,通过加深美伊敌对关系,形成对以有利的战略态势。
伊朗回应引发关注
在伊朗首都暗杀出席伊朗新总统就职典礼的客人,面对如此大胆的挑衅,伊朗会作何回应,引发外界关注。
8月3日,伊朗公布了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遇袭的更多细节,认定这次行动由以色列策划和实施,并得到美国政府支持;“恐怖分子”从哈尼亚的住所外发射一枚短程导弹,引发强烈爆炸。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强调,以色列将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严厉惩罚。伊朗上述声明也驳斥了此前美媒有关“事先安置的炸弹导致哈尼亚遇袭身亡”的说法。
孙德刚指出,哈尼亚死因的叙事之争,关系到伊朗接下来行动的重点。如果是提前安置炸弹促成暗杀,伊朗接下来的重心可能是反恐、反渗透,加强国内安保。如果是远程导弹袭击导致哈尼亚身亡,那么伊朗接下来可能会对境外力量发动更大袭击。目前的调查表明暗杀由短程导弹所致,对伊朗而言,对内反渗透、对外展开打击行动都是其接下来要做的。
“伊朗已做好报复准备,正在等待时机。”孙德刚注意到,伊朗此前与地区盟友开会商讨对策,并向一些阿拉伯国家发出警告,要求后者不要充当以色列和美国的帮凶,不要拦截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
就伊朗报复的力度和方式而言,孙德刚给出两点判断。首先,力度会比今年4月伊朗因高级将领在叙利亚遇袭而对以色列发动的数百枚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更猛。这既缘于哈尼亚遇袭事件性质更为严重,也基于当前以色列和伊朗领导的“抵抗之弧”(包括哈马斯、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一些伊拉克民兵武装等)之间矛盾全面恶化,伊朗想抓住机会将双方的对抗从伊朗本土推向以色列周边甚至以色列境内。
其次,采取的措施可能是综合性的。一是自己动手,向以本土发动更大强度的导弹和无人机攻击;二是利用代理人,交错或同时展开打击行动。不过,孙德刚指出,伊朗要惩罚以色列,但不想让美伊矛盾上升。
美国未雨绸缪?
随着中东局势升级,作为以色列盟友,美国也在未雨绸缪。军事上,8月2日,美国五角大楼下令向中东增派空军F-22战斗机中队以及海军战舰、部署“林肯”号航母战斗群,以加强防御。外交上,8月3日起,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访问中东。其中,约旦被视为重要一站,曾在4月拦截从伊朗经过其领空前往以色列的无人机。
略显“尴尬”的是,真主党和哈马斯领导人接连遇袭,发生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美后不到一周内。有评论称,美国人感到震惊和不满,甚至对内塔尼亚胡对待停火谈判的态度产生怀疑。美国政治分析人士彼得·贝克指出,距离大选不到100天,美希望尽快达成加沙停火协议,不管内容是什么。
(摘自8月5日《解放日报》 安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