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皮、切菜、拌馅、烙饼……7月30日早上七点半,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妈妈厨房”当值的“妈妈”们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在后厨里忙得热火朝天(见图)。
“今天是周二,食堂做馅饼,我和老伴都好这一口儿。特意早出门了一会儿,就怕买不着。”家住太平里小区的刘阿姨提前半小时就来排队了。中午11点30分,热气腾腾的韭菜盒子出锅,转眼就被一扫而空。
这种火爆场面是和平新村社区食堂——“妈妈厨房”每天的常态。自2023年4月19日营业以来,“妈妈厨房”已经运行了15个多月。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告诉记者,“由于先期来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多是退了休的妈妈们,所以‘妈妈厨房’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做饭这事,咱拿手啊”
“我们社区居民有一万多人次享受到了来自‘妈妈厨房’的美味,其中,60余名困难群体和高龄老人获得了免费餐……”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明伟介绍,和平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26个楼院的平均房龄超过30年,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达到居民总数的22%。该社区或独居、或空巢、或残疾、或高龄的居民有67位。
“让居民们就近用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帮扶等等,大多只能管得了一时,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居民来说,一日三餐仍然是最大的难题。”张明伟回忆,和平新村也效仿过其他社区,引进第三方专业厨师和服务团队,可由于利润太少,第三方团队运营不下去。换一个要价不高的团队,又保证不了饭菜质量。
“社区里的事不算大,但是想办好,也要靠改革。”怎么改?张明伟带领社区党委组织了好几次协商议事会,请社区居民一起出主意。“咱们社区年头长,街坊邻居关系都好,热心志愿者也多,人多力量大。既然不能靠外力,咱们就自己干。”在协商议事会上,社区居民王永伟的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说干就干!“社区招募有时间、有厨艺、有爱心的阿姨、大婶组建‘大厨’志愿者啦!”通知刚一发出,62岁的宋建平大姐就坐不住了,她成了社区里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
热心肠的宋大姐楼上楼下一撺掇,好几个老姐妹都报了名。就这样,在街道党工委的组织下,四个“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很快组建了起来。
“爸爸们”也坐不住了
回想2023年“妈妈厨房”第一次营业,做了整整20斤面粉的大包子很快被抢购一空的场景,志愿者韩秀琴脸上满是笑容。“起初,我加入‘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女儿和老伴的反对,他们都怕我太辛苦,身体吃不消。”韩秀琴告诉记者,“我今年67岁,做点饭算啥呀!”
居住在七纬路的胡桂凤和居住在八经街的洪常芝,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90岁高龄老人。自从“妈妈厨房”开办,她们就是常客,每到11点30分,都会看到两位老人的身影。“到了开饭的时间,要是没看见他们,志愿者就会到老人家里敲敲门、喊一声。”吕阳表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妈妈厨房”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份牵挂和惦记。
今年春节过后,“妈妈厨房”升级了菜单,每周两次面食、三次家常炒菜。“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会在网格微信群内预告第二天的菜单,居民可以根据需要提前订餐,这样也避免浪费。”和平新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史悦伊格说。
看到厨房里“妈妈们”忙得热火朝天,社区的一些“爸爸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妈妈厨房”的志愿者队伍。扛煤气罐、和面、切菜,“爸爸们”也是干得有板有眼。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这些忙在厨房里的“妈妈们”不领报酬,但是可以享受食堂的免费午餐。为了让“妈妈厨房”的模式可持续,凡是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还能享受积分兑换日用品、免费体检等待遇。“更重要的是,这些退休了的‘妈妈们’在这里找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吕阳说。
在社区“孵化”下,如今4个“妈妈厨房”志愿团队备案成为社会组织,更加专业有序。食材定点采购、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食品安全措施一样都不少,社区居民都可以监督。
“没啥事是吃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咱就吃两顿。”7月末,沈阳遭遇了73年来最强降雨,一些小区出现了内涝。“就在咱们这个食堂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分工抢险排涝,各尽其力。”居民王大舜说。 (摘自8月4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