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西南行的山河岁月

作家文摘 2024年12月31日

  《司马相如西南行》 王军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本书聚焦司马相如出使西南的这一历史细节,荡气回肠地展现了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作者旁征博引,将司马相如奉使西南、打通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娓娓道来。

  50岁出使西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奉诏出使西南的情形。

  “汉兴七十有八载”,这是司马相如在《难蜀父老》中的第一句话。“汉兴”之年,是公元前206年。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以这一年作为太祖高皇帝元年。由此推算,汉朝建立的第78年,正是公元前129年。

  “汉兴七十有八载”,给了我们一个确定不移的时间坐标。公元前129年,从时代的大背景来说,正是“德茂存乎六世”(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之时。此时,汉朝仁德隆盛,经过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六朝,国势盛大,皇恩深远流长,泽被国内万民,方外也得到余恩。

  根据姜亮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考证,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虽然司马相如生年有多种版本,但是这个说法仍有着不可推翻的理由,通行至今。如此推算,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时是50岁,正是知天命之时。

  以司马相如受到尊崇为荣

  这一年,司马相如持天子所颁符节,以中郎将身份奉诏西征,正如他在《难蜀父老》中所说:“于是乃命使西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记载:“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

  司马相如的人生将会铭刻这样一段西征功绩:一路撤销旧时的关隘,疏通灵山的道路,在孙水源头架起桥梁,把汉王朝疆域向西扩展到沫水、若水一带,向南以牂牁为边界,使得冉夷臣服,駹夷顺从,平定了筰,保全了邛,占领了斯榆,攻取了苞满,这些政权纷纷内附。这是司马相如的高光时刻,是他一生中在政治上达到的最高峰。

  这一年,经过两千余里的跋涉,司马相如到达西南行第一个目的地——蜀郡治所成都。当时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自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可用简单的数字来计算路上时日。

  到了成都,蜀郡太守以下的官吏到郊外迎接,县令背着弓弩走在前面,亲自为司马相如引路。四人手持弓箭前行,让行者止,让坐者起,违者射之。

  根据汉代车舆制度,六百石及以上官员乘坐轩车,比二千石、二千石及以上官员乘坐安车。轩车以上都有用于隔离遮挡的车帘,安车上还有尊贵者方可使用的红色旗幡。司马相如乘坐的正是四匹马拉的安车。蜀郡百姓都以同乡司马相如受到的尊崇为荣。

  劝谏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后,邛、筰、冉、駹、斯榆等国的君主都请求归附称臣,汉王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一个都尉十个县,归于蜀郡。司马相如于是掉转车辕,起程东来,返回成都,将回长安禀报汉武帝。

  在成都,司马相如写下了《难蜀父老》。司马相如在文中说,汉王朝之德,上同五帝,下越三王,承受天命的祥瑞,正在通西夷这件事上。现在到处响彻着君车的鸾铃声,风中飘扬着音乐和颂歌,正要举行泰山封禅、祭祀梁父山的大典。

  但是司马相如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在生命的最后里程,他留下了《封禅书》,嘱托卓文君有机会交使者转呈汉武帝。在西征路上,司马相如看到了什么祥瑞,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以祥瑞劝谏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

  在《封禅书》中,司马相如以周朝和汉朝进行比较,他指出汉朝的功德已超越周朝,周朝能举行封禅,所以汉朝更应举行大典。周朝没有出现什么祥瑞,只把伐纣渡河时白鱼跃入舟中这么一点小事作为祥瑞。汉朝的德惠,则如喷涌的泉水,如云雾布散,各种祥瑞变化应期而至。

  亲见的瑞兽驺虞

  在《封禅书》中,司马相如提到了多个具体而微的祥瑞,而第一个就是般般之兽。般般之兽指驺虞,是一种瑞兽,传说其身躯白色而带有黑色斑纹,这与大熊猫极为相似。

  早在《子虚赋》里,司马相如就提到了“貘”,根据《尔雅》等书的描述,有学者认为“貘”就是大熊猫。驺虞出现在汉武帝的园囿,也许是汉文帝的园囿,总之是汉王朝的园囿里,并不奇怪。

  司马相如是蜀郡人,以前在大熊猫生活之地蜀地“闻其声”是很正常的。

  灵关、灵山所在地,今属宝兴县。在距今150多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这里科学认证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当地人称之为“黑白熊”——就是“白质黑章”的熊。

  司马相如在灵山之上,在青衣水畔,在九折坂险途中,见到这种瑞兽是不奇怪的。所以在西征回到成都写下《难蜀父老》时,就提到开通西夷正是国家的祥瑞;在临终前,又郑重其事地在《封禅书》中大段地描写了他所亲见的瑞兽驺虞。

  这份遗书正中汉武帝下怀,他叫包括司马谈在内的公卿讨论设计封禅典礼。

  公元前110年,“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是封泰山,祭告天;“禅”是禅梁父,祭告地。司马迁正好从巴蜀一带回来,亲历亲睹了封禅盛典。此时,司马相如去世已有8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