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义乌商贸城的“擦鞋阿姨”,因自学多国语言和外国人从容对话而意外走红。凭借一口流利外语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她成了无数网友口中的“生活强者”。“擦鞋阿姨”,名叫胡根兰,今年53岁,到金华十多年了,一直从事擦鞋的工作。而在义乌,“擦鞋阿姨”其实是义乌众多生意人的缩影。
单晨晓(见图,在学习英语)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3楼经营装饰工艺品生意。作为首批入驻市场的商户,单晨晓算是行业中的“老资格”。早上8点30分,义乌国际商贸城刚刚开门,50岁的单晨晓就到了店里。简单收拾一番后,她从包里掏出手机和学习资料,开始晨读,先用手机单词软件背单词,再根据资料复习学过的句子。
单晨晓没有任何外语基础,过去遇见外商往往愣在原地干瞪眼,为此丢了不少订单。今年5月开始,义乌商城集团定期举办英语训练营,面向所有商户免费开课。单晨晓顺势报了名。
单晨晓开玩笑称,自己说的是“散装英语”,“真要说起英语,还得看年轻人”。单晨晓所说的年轻人,主要指的是隔壁店铺的宋浦诺和刘鹏。两人都是“90后”,前者从高中开始就在新西兰留学,现在做的是烛台生意;后者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目前主要经营陶瓷花瓶。虽然他们来义乌不久,但生意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单晨晓发现,近年来市场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相比老一辈,他们学语言更有优势,想法上也有更多创新。比如,和单晨晓一起学英语的傅江燕。傅江燕的婆婆从30岁开始经营,一步步从马路边走到了市场里,傅江燕则把袜子店做成了义乌的“明星店铺”。
2018年左右,傅江燕感觉到,“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于是,她开始寻求出路,想到利用刚刚兴起的短视频平台来带货。早期的视频中,傅江燕讲的都是中文,后来,考虑到自己的客户基本都在国外,她便开始在视频中用英语来介绍新品。由于客户多来自中东、南美以及南非等地,除了英文,部分视频中她还使用了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希腊语、菲律宾语、法语等语言。
今年5月,傅江燕和其他7个义乌老板娘,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的视频中进行自我推介。视频发布当天,就为傅江燕带来了500多个粉丝和不少订单。
这些年,学外语已经成为义乌的一个流行词。并且,学习除英语外的小语种,也成为很多商户的新选择。提到“为什么这么努力学外语?”单晨晓的回答简单明了,为了有更多订单。
在她看来,外语本质上是一门工具,要利用好并为生意服务。有趣的是,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一种“双向奔赴”。一方面,为做好服务,方便沟通宣传,能想的办法,卖家都想了;另一方面,作为买家群体的外国顾客,为了融入中国,也正越来越多地学习中文。
“都说义乌老板卷,其实老外现在比我们还卷。”单晨晓说,以前都是开玩笑说义乌人均英语四级,但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不少客户用中文与其沟通,而且水平都很高。“到中国来采购的客户,很多都能用基础的中文交流,甚至有些‘中国通’,普通话说得可比我好多了。”单晨晓说。 (摘自12月18日《解放日报》 朱凌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