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起眼的小店重新被看见

作家文摘 2025年02月25日

  为樱桃采摘园手绘的招牌

  90后插画师mao,此前曾在北京生活工作。如今的她开启了旅居生活,正游走于全国各地,执行她的“广告牌计划”。

  2024年春天,mao受邀参加成都的一个艺术展览。她在展览场地看到地上有一些被人丢弃的冰箱包装箱纸板。于是一时兴起,用这些废弃的纸板搭建起了一个类似广告位的小屋。她看到周围的摊位,又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为邻居摊主们画些招牌,然后再将这些招牌像装饰品一样粘在自己的纸箱小屋上。也是在那一刻,想为更多人“打广告”的想法,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4月初,在经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她和朋友到达四川康定。此时,天空正下着小冰雹,寒意阵阵袭来。她抬眼望去,远处山坡上有一座白色铁皮小屋孤零零地伫立着。铁皮屋上有黑色喷漆颜料写着的“氧气、烧烤、牦牛肉、酸奶”几个字。

  她从车上拿出木板、颜料和画笔,在木板上涂抹了起来。十几分钟后,木板上已经多了好几种层次分明的绿色。一座白色的方正小屋屹立于广袤的原野之上。小屋的屋顶处,一个气泡框里写着“小卖部”三个字。而在草地上,竖着写有“风干牛肉、酸奶、烧烤”的字样,旁边还站着一只咧嘴笑的黑色牦牛。就这样,在川西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的郊野,留下了她绘制的第一块招牌。

  去年6月,她回到北京,继续她的“广告牌计划”。在北京,她的第一幅作品是为赵府街胡同里一对姐妹经营的“交友理发店”创作的招牌画。

  招牌的主体是一个女孩,头发如电话线圈一般弯曲又富有造型感,再看“交友理发”四个字,其中“友”和“发”的笔画收尾处,她别出心裁地画出了类似发尾的弧度。整块招牌充满个性,又一目了然。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女孩在展览上偶遇了自己,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问起那个理发店的招牌是不是她画的。原来,女孩因被那块招牌独特的魅力吸引,进去理了发。这些小小的反馈都让她感到欣慰,自己的作品似乎真能给周围带来一些改变。

  其实,“广告牌计划”的诞生还有另一个契机。

  一天,她想找个地方修裤子,便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在地图上搜索“裁缝铺”。然而,无论搜索几次,屏幕上跳出来的结果都是一些高档定制店。这些店对于仅仅想要修补一条破裤子的她来说,明显不适合。这让她意识到,在数据发达的今天,想找到一家小店,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有需求却找不到合适店铺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小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忽视。”她感慨道。这种反思后来也成了她创作的动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回到家乡,还是走访其他城市,她都会主动探寻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店,也开始免费为不起眼的小店画广告牌,重新审视那些平凡的细节,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至今,“广告牌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她也免费画了将近30块招牌。在她心中还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保护那些在大数据浪潮冲击下,逐渐式微的小店。“那些小店逐渐被遗忘,我想看看能不能通过画广告牌的方式,让这些小店多被关注。”  (摘自2月10日《北京青年报》 王婧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