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水墨千年绘

作家文摘 2025年03月21日 ·马晓燕·

  从苏州拙政园漫步至平江路朱马交桥畔,流水潺潺,垂柳依依,吴侬软语随风飘来。循声望去,两名身着藕荷色汉服的女子正用团扇半掩芙蓉面,倚着花窗取景:“拍完这组,咱们便往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四字如珠玉落盘,裹着水汽漫入耳际。我摸出手机,指尖轻点间,竟叩开了千年时光——七里山塘始建于公元825年,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募工凿河堆堤而成,故又称“白公堤”。遂临时起意,前往七里山塘。

  从平江路出来,夕阳低垂,天光渐柔。淡金的余晖浸透云层,光线如蜜糖般流淌在青石板路上。行走了一日,腹中唱起了“空城计”,忽见路旁一包子铺,蒸笼里热气袅袅,香气四溢。铺前排着长队,我也随人流等候,不多时,便捧得两个拳头大小的菜包在手。咬下一口,韭菜的清香与鸡蛋虾仁的鲜美在舌尖绽放,整日的疲惫也在不觉间被驱散。

  暮色初合时,已抵达七里山塘古街。河街相邻、水陆并行。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之韵。雕花门窗精致细腻,每一处花纹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河道上,一座座古桥横跨两岸,连接着街道与人家。漫步古街,不时有身着汉服和新中式服饰的女子穿梭其间,衣袂飘飘,恍若画中游。此情此景,仿佛穿越时空对话古人。

  古街弥漫着历史的沉香,也承载着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临河的茶馆里,游人围坐品茗,神情闲淡;街角的各种糕团点心店飘来阵阵甜香;河面上,摇橹船缓缓驶过;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评弹声,像是时光的絮语,轻轻拨动着心弦。七里山塘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铺展。

  暮色渐浓时,我拾级登上山塘桥。这座古桥连接着山塘街与外界,站在桥上远眺,整条街区如一幅细长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桥上早已挤满了人,影影绰绰,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的演出。我正疑惑,身旁一位银发老奶奶举着相机,笑吟吟地告诉我:“大家都在等待灯笼亮起的那一刻呢!”

  不觉间,暮色如幔帐般垂落,似有水墨在宣纸上缓缓洇开。街巷褪去了白日的喧嚣,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青灰色中。忽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清脆稚嫩的“哇”声,无数道目光随之投向河岸。只见两岸的灯笼次第亮起,倒映在水中,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檐角的灯笼最为热闹,一串串垂下来,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灯光透过红纱,洒在河面上,像揉碎了的胭脂,随着水波漾开。两岸的金色灯带倒映在水中,与檐角灯笼的光影交织,将夜色渲染得如梦似幻。晚风拂过,吹皱一池灯影,碎成点点光斑,如同撒落人间的星辰。

  暮色四合时,我踏入一艘朱漆斑驳的画舫。画舫徐徐前行,搅动一河碎金。行至通贵桥下,青灰桥拱的石隙间垂落缕缕苍苔,洇着经年累月的水渍,恍若悬垂的绿云浸在暮色里。

  忽闻岸边游人中飘来吟哦:“日出江花红胜火……”船娘莞尔接道:“当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见虎丘附近河道淤塞,水患频发,便率众开凿了这条七里山塘河,既治水患,又便民行。”船娘莺声间,千年往事如涟漪般漾开。我仿佛看见白居易站在通贵桥上,望着繁忙的河道,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望着蜿蜒如绸带的山塘水道,恍然明白,这七里水路正是白居易写给江南的一首长诗。每个涟漪都是平仄,每座石桥皆为韵脚,载着吴门烟水从唐朝的墨色里,一路流淌至今人眼波中。

  夜色渐深,街巷渐寂。我依依不舍地踏出山塘街,心中却已烙下苏州最柔软的印记。斑驳的老墙、光鉴的青石板、古老的石桥拱、蜿蜒的河道、悠扬的评弹、温暖的红灯笼,都化作了最温暖的记忆,将如这河水般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里,成为我与苏州之间最温柔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