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风雷

孔另境笔下的反帝壮歌

作家文摘 2025年06月06日 ·孔海珠·

  1935年5月,孔另境(中)在五卅广场纪念五卅运动10周年时留影

  孔另境(1904-1972)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作家,也是出版家、文史学家。五卅运动发生时,他是上海大学的一名学生。运动爆发,他上南京路游行,被捕入狱半个月。从此,他的人生一直印有五卅的烙印。

  《五卅运动史料》《五卅运动史》及《五卅运动外交史》,凝聚了孔另境一生心血,也见证了他的使命与担当。

  亲历五卅:热血青年的呐喊

  1925年,年仅21岁的孔另境还是一名上海大学的学生。五卅运动爆发后,他迅速投身抗议洪流,在南京路上游行、散发传单,呼喊着反帝口号。他亲眼见到同伴被捕、受伤,顾正红、何秉彝的牺牲更激起他的愤怒。

  在南京路上,孔另境与姐姐孔德沚、姐夫沈雁冰(茅盾)、叶圣陶夫人胡默林、杨之华等人一同参与了上海大学学生组织的游行。当孔另境在南京路上撒传单、喊口号时,巡捕包围抗争的人们,许多同学不幸被抓捕到巡捕房。孔另境和姐姐、姐夫在混乱中走散。笔者还记得曾和她父亲孔另境的对话:

  这么危险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躲开呢?看到前面有人被捕、被枪杀。

  为什么要躲?他们用水龙枪喷射我们,用警棍打我们。

  我们要抗议!他们无故杀人……

  孔另境在南京路上遭遇巡捕的拦截,几次试图摆脱却被抓住。被关押在老闸捕房中半个月,后由济难会出面保释才出狱。这段短暂的入狱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更加坚定了要把五卅运动记录下来的信念。当他回忆起那段日子,总是提到“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开始”,并称这是他“人生的起点”。

  1926年秋,孔另境跟随茅盾从上海到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在宣传部任职,后参加北伐辗转多地。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时,他们又应召去武汉。“宁汉分流”后,茅盾取道牯岭秘密回到上海。当时茅盾还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同人郑振铎、叶绍钧等支持五卅运动办的《公理日报》的编辑事务,日程非常忙碌。住在姐夫家里的孔另境,同样也出力干活。

  史料编纂:艰难岁月的坚守

  自五卅运动起,孔另境便有意识地搜集相关资料,立志要写一部真实、完整的五卅运动史。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大量报纸、期刊、私人手稿、政府文件等珍贵资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整理,去伪存真,并于1935年完成了《五卅运动史料》初稿,共计八大册,约一百万字,详尽记录了五卅运动的起因、发展过程及社会影响。

  在当时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下,他将书稿雪藏于中华书局的资料室中,以防不测。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非常严重,随时都可能有危险。我搜集这些资料非常不容易,很多朋友帮我抄写、剪贴,花了很大的精力。我从上千万字的资料中,精选了大约十分之一的内容,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五卅运动的全貌。

  孔另境的执着和努力得到了姐夫茅盾的首肯和支持。《五卅运动史料》初稿完成后,茅盾联系了蔡元培先生,恳请他为书稿作序。关于请蔡元培作序这件事,缘由是这样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上海成立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由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内山完造、沈雁冰、许广平、周建人等七人为筹备委员,以蔡元培为主任、沈雁冰为秘书开展后续工作。同年,因蔡元培从京返沪,沈雁冰去信报告工作时提到:“敝戚孔令俊(孔另境原名)君曾以半年之时力,编为《五卅运动史料》一书,搜采当时报章记载及官私文件,尚属完备,师古人长编之意,于事实而外不下论断,盖将以保存史实,备研究者减少搜检之劳……”五卅惨案发生后,蔡元培写过长长的祭文,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请他作序乃众望所归。而蔡先生考虑,作序难免重复祭文内容,于是便题签了书名,以示支持。

  《五卅外交史》和《五卅运动史》

  在完成了百万字的《五卅运动史料》后,限于当时的条件,始终不见“天日”。差强人意的是,孔另境出版了薄薄的一本《五卅外交史》。这只是《五卅运动史料》中的一章。此书1946年由永祥印书馆初版。

  此后数年,为了生计,孔另境辗转于天津、温州等地教书。同时不忘增补当地有关五卅运动的材料。他曾托好友李霁野代觅《国周》《五卅痛史》等资料。

  再度补充“五卅史”,大约是1934年到1936年之间,孔另境编就了八巨册《五卅运动史料》百万字,中华书局立刻购买了版权,计划出版。但很快就遇上“卢沟桥事变”,诸事搁置。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才弄出一本“急就章”似的小册子。无奈的他在《绪言》里说:这只是他打算写的“《五卅运动史》中的一章,把它单独刊印了。已编好的一册《五卅运动史料》,现在中华书局。”说明他很早就有写《五卅运动史》的打算。

  1961年,孔另境下了决心向上海市出版局打了报告,请一年创作假,修订这部搁置已久的旧稿。他说:

  今天,当我抚摸着这部二十五年前的旧稿,当我翻阅保存下来的一件件记事,心中激荡不已,不能自已。当年那些横行不法,制造五卅大屠杀的刽子手们,哪里去了?当年那些为虎作伥的军阀官僚和大资产阶级分子,哪里去了?五卅死难烈士的鲜血不是白流的……

  在充分的感悟下,他制定了较详细的修订提纲,而且做到选辑资料,“章章节节有来历,字字句句有根据”。

  从《五卅运动史料》到《五卅运动史》,这两部书稿编纂、写作的时间跨度相当长。孔另境从一位热血青年幡然到了六十岁退休的年龄,可以说这是他穷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

  (作者系孔另境的女儿)

  (摘自《随笔》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