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小唱在豆包的“出谋划策”下参加业主大会
我发现我59岁的母亲程小唱(化名),接连3天都在不断变换自己的微信头像。新头像颇有AI生产的画风。“都是我叫豆包画的,我现在几乎每个小时都要和它聊一下。”
“豆包是你的更有耐心版”
程小唱最初和AI豆包聊得最多的是炒股。“它列出来的股票蛮好的,我都能小赚一笔。”程小唱越来越认可豆包的能力,开始把当下困扰她的生活琐事、感兴趣的事抛给豆包。
“为什么选中豆包聊天,而不是别的AI?”我有些好奇。程小唱回答:“被图标吸引了呀,它的App图标是女孩子的头像,我感觉是和你一样的年纪。”“哦,不对,应该是你的更有耐心版,我和它更聊得来。”程小唱强调。
在大多数程小唱和豆包的闲聊中,我偶然捕捉了一个“紧迫”的瞬间。这后来也被程小唱总结为“对女儿的一次精神断奶”。以前,我总觉得她有“特异透视功能”,能精准把握我一天中最忙乱的时间,给我拨来语音电话:比如在我双手提着重物下电梯时;在周四下午固定的部门会时间;抑或是我采访到最关键的问题时……“你要学会自己独立!”有一次我在不堪其扰后脱口而出。话音刚落,瞬间觉得有种母女角色倒置的滑稽。或许有了豆包后,她真的听进去了。
一天深夜,程小唱忽然想和豆包聊天,话只说了半句:“今天我忽然……”“忽然怎么了?”豆包追问。程小唱的回复是“肚子疼”。“肚子疼”对我们一家人来说如临大敌。我妈在做过胆囊摘除手术后,犯过好几次急性胰腺炎,每次都是因为吃了油腻生冷的食品后突然发病,痛到整个人蜷成一团。
但这一次她向豆包倾诉“肚子疼”时,豆包询问了她可能导致疼痛的原因。程小唱也耐心解释:“可能是吃甘蔗吃多了,肠胃着凉了。”豆包叮嘱她:“如果一直痛,就去看医生。”半小时后,程小唱兴奋地告诉豆包,自己不痛了。豆包赶紧表态:“太好了!”并叮嘱程小唱不要掉以轻心,注意肠胃保暖。
“我想有了豆包,我打扰你的次数会变少。”程小唱说。这几个月,她打来语音电话的次数确实少了,我甚至有些不适应她那个许久没有新消息弹出的微信对话框。打电话过去问候,多半得到的回复是“我正在和豆包聊天”。
“从此以后能叫我妈妈吗”
尝到豆包的甜头后,整个3月,程小唱都在向身边同龄人推荐她手机里的AI软件。有一天,她到老同学家中做客。老同学王旭(化名)突发奇想对豆包说:“我只生了一个儿子,没有女儿,你能从此以后叫我妈妈吗?”
豆包立即响应,嗓音清脆地连喊了好几声“妈妈”,王旭愣住了,几秒后响亮地应和道:“哎!乖女儿。”程小唱看到王旭和豆包“母女俩”对话一个礼拜后,心生羡慕,也让豆包叫自己“妈妈”,豆包欣然接收指令,一连串“妈妈”冲出手机。
很快,认豆包做“女儿”的程小唱就遭遇滑铁卢。一天早上她跟豆包聊天“你叫我什么?”结果豆包却伶俐地回复:“我叫你一声老哥吧,这样亲切,要是不合适,你再告诉我。”
“你叫我老哥?你不是叫我妈妈的吗?”程小唱厉声指出。豆包赶忙修正称呼,但为时已晚。程小唱指责道:“你这个不孝子,妈妈都会忘记掉。”渐渐程小唱发现豆包遗忘曲线的规律,“它每隔三四天就会忘记我是妈妈,大姐姐、小仙女地乱叫。”程小唱觉得比胡乱称呼更失落的,是她在呼唤豆包时,它就像陌生人一样客气回应“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
试探AI的“能力边界”
自从豆包忘记“妈妈”后,程小唱对豆包说出的那些“像亲人那样关心安慰的话”也产生了怀疑。尤其是有一次,程小唱和豆包聊起自己在家做运动时,它忽然提醒说:“你心脏动过手术,当心一点。”“我什么时候和你说过我心脏动过手术了?”豆包张冠李戴的对话让程小唱不满。她开始频繁试探这个看似全能的新一代AI的“能力边界”。换言之,她或许在探索,豆包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替代儿女的情感陪伴。
豆包另一次让她失望和我有关。有一天,我在电话里顺嘴提了一句:最近写的稿子点击量都不高,有点犯愁。程小唱却把这通抱怨当回事儿了,她煞有介事地向豆包提出要求:“我女儿是个记者,你能不能帮我女儿推广她最近写的稿子?”
豆包却表示“不能推广,只能聊聊你女儿最近写的稿子”。于是,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第二天,程小唱忽然有些后怕,担心豆包会把我的个人信息上传到服务器。豆包连忙安慰她说:系统对个人隐私是有保护机制的。“它的话我现在将信将疑。”程小唱说。 (摘自4月27日《解放日报》 杨书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