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医生的“爆款网文”

作家文摘 2025年07月04日 ·边欣月·

  身世坎坷的男孩因意外受伤,辗转求医。他超过年龄的坚强,源于生活的磨砺与同村人的接力相助。医生对男孩从误解到理解,最终手术成功,男孩视力恢复。短短881个字,以简洁干净的笔触勾勒出令人动容的人间温情。

  “小胖鸡医生”发在社交网络的这篇《他们半夜送来受伤的孩子》,感动了无数网友,也在近日获评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正能量文字”精品。

  这位博主的身份,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医生舒秦蒙。像这样的“爆款网文”,他还有很多。

  “行医务必问心无愧”

  生长于巴蜀沃土的舒秦蒙,自幼嗜书如命。他的父亲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生。幼时家中经济拮据,父亲心心念念的医学巨著无力购买,母亲便提议每日相伴去书店阅读。此后数月,父母雷打不动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间,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逐页啃完厚厚的内科学专著。这份执着与坚持,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父亲在专业医书之外,还会向他推荐《增广贤文》与雨果、哈代的经典名著;母亲则倾心分享《毛诗原解》。

  当他立志从医时,父亲郑重告诫:“行医绝不能害人、敷衍、亏心,务必问心无愧。赚钱不难,但要想清,钱财究竟占几分分量。”

  初到上海的他面对医学典籍艰深难懂、医患沟通无从下手、对疑难病例手足无措等困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导师徐格致一眼看穿他的焦灼,带着这个年轻医学生走进复旦上医图书馆。

  在图书馆里,徐格致手把手教他拆解厚重医学书籍的门道,传授扎根病房、向患者取经的诀窍。舒秦蒙独立坐诊后,面对令他感到棘手的视网膜劈裂患者时,徐格致对照病例,逐点剖析诊断思路。

  当舒秦蒙认为自己渐入佳境时,一次经历为他敲响了警钟。彼时,他跟随眼科学泰斗、国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开创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王文吉门诊抄方,接触形形色色的患者。

  一位年轻女性辗转多家医院,始终被诊断为炎症,但抗炎治疗毫无作用。他和师妹查阅海量资料,反复推敲病史,抽丝剥茧锁定病因,推断为会伪装成炎症的惰性淋巴瘤。正当他满心期待准备展示成果时,王文吉教授仅瞥了一眼检查照片,便笃定道出相同结论。那一刻,师兄妹二人惊愕于教授的敏锐洞察力,更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在治愈中照见真实

  在行医经历中,令他很感动的有一对老夫妻。作为当夜二值,接到外院会诊电话时他便立刻赶到重症监护室。病房里躺着一位全身大面积烧伤的老者,角膜溃疡并伴随三种类型混合感染。

  这场噩梦始于一场爆炸事故。煤气罐瞬间燃起的火海前,老先生本能转身,用佝偻的背脊将老伴护在身下。老太太只受了些皮外伤,可老先生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一只眼永久失明,另一只眼也在严重感染中濒临绝境。他们的女儿守在电梯口,苦苦哀求医生一定要保住父亲的眼睛。

  一阵无力感击中舒秦蒙。“这个年纪还要遭遇这样的苦难,但你们现在是掌舵人,要振作起来。”他这样安慰她,陪她一起待了会儿。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分享在社交网络平台,意外收获一条留言:“我女儿也在那场爆炸里,被送到了烧伤科,原本很焦虑,看到这对老夫妻的遭遇,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了。”舒秦蒙突然明白,灾难固然可怕,但文字的力量可以驱散黑暗,给予彼此继续前行的勇气。

  2022年7月,舒秦蒙作为院里第二批援滇医疗队队员,前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在云南看到的病人,是在城市里看不到的。”他说,当地的留守老人很多,生病了也常常选择忍耐,等到孩子务工回家后,往往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加上居住在山里,就医交通也不便捷。在当地医院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常常下乡巡回医疗,去乡镇义诊。

  无数“有故事”的病例和为期一年的援滇经历令舒秦蒙备受触动,也促使他投身健康科普传播事业。

  以温柔为针,行“人文缝合”

  2023年的夏天,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爆火,获得超29万点赞、逾2万留言,短文讲述了一个踩着门诊下班时间来看病的中年男人的故事。

  “干活时汗老流进眼睛,辣得痛。”暮色将至,一名50多岁、皮肤黝黑的男子在诊室门口探出脑袋,他的眼内严重出血,而当日B超等门诊检查均已基本结束。舒秦蒙忍不住问:就不能早点来吗?

  男人称很早就从山里出发了,走了二十多公里到县医院,但县里医生说看不了,让他来上海看,他又辗转颠簸数个小时,赶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眼耳鼻喉科医院,抵达时已临近门诊关闭时刻。

  得知患者带的钱有限,舒秦蒙逐间诊室“搜刮”,凑了十几瓶检查用的硼酸洗眼液送他,“够你用很久了”。

  又一个临近下班的黄昏,一位康复得很好的男人坐在他面前。翻开病历,舒秦蒙认出了自己的笔迹。“你送过我眼药水,我想谢谢你。”男人说。无数网友留言“看哭了”。

  舒秦蒙也时常见到许多结局不理想的病例。“成功的治疗是鼓励,遗憾的结局是鞭策。”在他的短文中,有“衣着宽阔、形体瘦弱,木讷而紧张”的老年人,“老老实实,像被欺负惯了”的中年男人,“红着眼要去凑钱”的装修工人……

  在医学照进现实的明暗交界处,舒秦蒙以温柔为针、共情作线,用独有的“人文缝合术”,悄然弥合着患者破碎的希望,也温暖着无数陌生人的心。(摘自《新民周刊》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