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里的道光皇帝

作家文摘 2025年09月05日 ·张程·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疲惫的道光皇帝旻宁决定让宫廷画师为自己和家人画一张全家福。刚刚过完五十二岁“万寿”的旻宁实在太累了。十多年来,旻宁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终于平定了新疆张格尔叛乱、台湾天地会民变等。

  这一年,陪伴他皇帝生涯的孝慎成皇后不幸于四月去世。八月十日,道光皇帝生日,五天后晋封全贵妃钮祜禄氏为皇贵妃。度过了异常繁忙的一个月,旻宁就想着忙里抽闲,借画画歇息一下。

  《喜溢秋庭》

  《喜溢秋庭》(见图)应运而生。画的内容是一个枫叶泛红、菊花盛开的秋日,旻宁闲坐在游廊之中,端详着子女嬉戏,享受难得的阖家团聚的时光。

  旻宁身着便服,面带微笑,倚坐在榻几上,最抓人眼球的是凹陷的两颊。传世绘画中的道光帝,都是一个消瘦的中年人形象,有些画作甚至可以用面黄肌瘦来形容。圣容不佳,这可能与他政务繁重且饮食节俭有关。

  旻宁右侧是刚主持中宫的全皇贵妃钮祜禄氏。她时年二十六岁,圣眷正隆,并将在一年后晋升为皇后。全皇贵妃生育了三公主、四公主,接着在道光十一年(1831)生下四阿哥奕詝。

  游廊前石阶处,奕詝正在和大他一岁的六公主玩耍。在画面的左前方,是蹒跚学步的六阿哥奕。而在画面最左边、奕母子身侧的是三公主。

  五阿哥奕誴是祥妃钮祜禄氏所生,很不讨父亲旻宁的喜欢,缺席全家福。尚在的公主有三公主、四公主、五公主和六公主。四公主为全皇贵妃所生,没有出现在画中,五公主为祥妃所生,也不在画中。

  道光十四年(1834),画作完成,进呈御览。旻宁非常喜欢此画,御笔亲书“喜溢秋庭”四个字。《喜溢秋庭》平淡静谧,刻画了一个寻常日子里家人闲坐的瞬间,没有光芒闪耀的皇帝,没有宏大的表现欲,应该是旻宁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

  在朝堂与家庭之间

  旻宁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从小到大受到了祖父乾隆帝、父亲嘉庆帝的眷顾。道光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孝慎成皇后就是乾隆帝指配给孙子的嫡福晋。父皇嘉庆帝继位后,旻宁继续表现优异。嘉庆十八年(1813),天地会林清起义。会党在少数太监的接应下竟然杀入紫禁城,杀到了养心殿南墙。十六岁的旻宁身先士卒,亲手射杀两名会党分子,并组织侍卫、太监抵抗,最终彻底消灭了杀入紫禁城的会党分子。此举彻底奠定了旻宁的继承人地位。

  旻宁是在一帆风顺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保有正常人的家庭触感与寄托。坐上龙椅后,旻宁化身为困在养心殿里的大清体制的核心部件,一事不敢懈怠。坦率地说,旻宁并非庸才,但经过十多年殚精竭虑的勤政,旻宁感觉左支右绌、手忙脚乱,精神气血日渐离开脸颊。资质如旻宁者,也意识到大清王朝肯定出了某些问题。但是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和破解之道。旻宁能够做的,就是一如既往的勤政、变本加厉的节俭。

  旻宁延续了祖辈顶着晨曦批折子、熬到深夜入眠的惯例,每次召见臣工数以十计,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他将祖宗的江山社稷比作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需要时常修缮,不然就“要动大工”了。然而,他不想也不敢更不会对国家的筋骨进行大修大动。他不断降低生活享受,可财政缺口肉眼可见的存在。每一招每一式,仿佛都打在了棉花上,毫无效果。旻宁茫然四顾,累了,天然地回归家庭,在合家欢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道光帝行乐图》

  在《喜溢秋庭》图完成十三四年后,旻宁又让宫廷画师画了一幅行乐图。这幅《道光帝行乐图》还是偏向世俗的阖家团圆景象。旻宁看着众皇子、公主在圆明园中读书、放风筝,一片岁月静好。他手持鼻烟壶,坐在澄心正性亭中,微笑着端详孩子们玩耍。他更瘦了,也更孤独了。

  《道光帝行乐图》采取了双中心的构图,澄心正性亭的旻宁在画面右侧,左侧重心是芳润轩。亭中坐着的四阿哥奕詝、六阿哥奕,正在读书识字。值得注意的是,奕詝穿黄褂,正对着观者;奕穿蓝褂,侧面对观者。尊卑主次明显。旻宁曾经就继承人选游离于奕詝、奕之间,如今似乎已经做出抉择。

  两亭中间的空地上,年幼的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正在放风筝。三位小阿哥放的分别是“福”“寿”,似乎暗示着他们将度过富贵王爷的一生。可世事难料,七阿哥奕譞却成了晚清的风云人物,子孙中出了两位皇帝(光绪帝、宣统帝)、一位摄政王(载沣)。

  旻宁晚年最大的家事或者说最大的烦恼是继承人的选择。当时,成年的阿哥只有奕詝、奕。奕詝是嫡长子,老成持重;奕能力更胜一筹,锐意进取。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旻宁考察儿子,奕詝和奕暗中竞争的记载。大体上,奕詝以仁和孝顺应对,奕以革新进取应对。旻宁曾在病中询问治国理政之道,奕侃侃而谈,流露出革新图强之志;奕詝没有对策,只是为父皇的病情哭泣。促使旻宁选中奕詝的真正原因,是在这个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旻宁是在儒家仁政思想中浸染成长的,根深蒂固地认为,仁政是破解世间一切乱象的利器。他知道自己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他要给这个烂摊子找一个仁义、慈爱的好皇帝。

  同时,旻宁也不否认奕的才华和革新朝政的必要。现存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这道诏书,右起第一行写“封皇六子奕为亲王”,第二行写“皇四子立为皇太子”。这是极不寻常的,是旻宁能对奕作的最好的安排、最大的关怀。写完后,他又犹豫了一晚上,第二天才将传位密旨放入镢匣,贴上封条,并在封条上亲笔签名,写下时间。

  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晚清史。旻宁挑选的奕詝确实“类己”,一样的忙碌无为,并在三十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有野心的遗孀——慈禧太后。落选的奕则深度参与了晚清的诸多重大事件,是开创“同光中兴”局面的核心力量。奕还长寿,活到六十六岁。人们难免感叹,如果当天旻宁选择了奕,晚清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史都将是另一番局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摘自《文史天地》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