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平方米的驾驶室,是工作室,也可以是“书房”(见图)。28岁的陈浩每天握着方向盘穿梭于码头、仓库与高速公路,他已在北仑开了7年集卡车。搭建在驾驶室里的“书房”,常年放着10余本书,不时更新。这份与书为伴的习惯,他已坚持了5年多,累计读完400多本书。
从“打发时间”到“精神陪伴”
“2018年9月25日,是我初到北仑的日子。”彼时,刚结束造车厂涂装车间工作的陈浩,经老家邻居介绍,到北仑来当一名集卡司机。
头三年开的是“内集卡”,主要往返于港口内部的码头箱区与装卸点。后来转做“外集卡”,开始运送拼箱货物至各个物流中心。路上的时间被拉长,他待在驾驶室里的时间越来越多。
最初的日子,陈浩觉得很乏味。工作单调,下班后只是打游戏。是父亲的一句叮嘱,让他试着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爸喜欢看书,就劝我随便找本书看看吧,哪怕没营养,也比‘饿死’强!”听了父亲的劝说,他想着试试,没想到第一本书就选对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后来,干脆把整个系列都看了。”
那套小说,也是他放进驾驶室的第一套书。等待装货的间隙、午休的半小时,甚至是在码头排队的空闲时间,他都会看会儿书。“一开始只是打发时间,后来慢慢成了习惯,驾驶室里就常备书籍了。”陈浩说,看完书后的好心情,让他看途中的风景都是美好的。
从“内耗”到“自洽”
陈浩的阅读“口味”很杂,文学名著、悬疑推理、科幻小说等类型的书都看。即使连看不太懂的诗歌,他也愿意尝试。平均下来,一年能看七八十本书。
“因为高中肄业,总觉得自己没文化。现在坚持看书,好像也能慢慢理清自己的想法。”早年因个人原因辍学,一直是他心里的遗憾。出来打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很“内耗”,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价值,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看书,让他找到了“自洽”的出口。有一年7月,天气格外闷热,陈浩整个月都泡在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里:《城的灯》里熟悉的豫东地名、《羊的门》里带着乡土气息的朴实人物,让他在异乡奔波的疲惫里,依然能感受到家乡的温度,“好像在书里跟老家的亲人聊了聊天,心里特别踏实。”
真正让他改变“内耗”心态的,是赫尔曼?黑塞的书。“看了《荒原狼》和《悉达多》,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不是非要做出多大的事才算有价值。”陈浩说,黑塞笔下人物对自我的追寻,让自己慢慢走出“内耗”,“我现在觉得平平淡淡没什么不好,只要能在生活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从那以后,他开始接纳自己的“平凡”:开集卡车虽然辛苦,但有时间看书、听书;收入也还可以,每月攒下的钱能还上老家的房贷。
书籍不仅帮他解开了“自我价值”的困惑,还让他学会理解父母。“以前不懂事,觉得父亲沉默寡言就是不关心我,对母亲的唠叨又很任性,总忍不住顶嘴。”直到读了《亲密关系》,他开始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换位思考后,他发现很多曾难解的矛盾都变得清晰——父亲的沉默里藏着牵挂,母亲的唠叨里满是担忧。
从“一个人读”到“两个人懂”
陈浩的女朋友性格外向,喜欢热闹,与安静的他正好互补。而他的阅读喜好,也渐渐感染着她。“这次她和闺蜜去云南旅游,看到民宿里有个小书架,就拍了照片发给我说‘这里的书你肯定喜欢’。”对于未来,陈浩并没有具体的规划,只想着“好好过小日子”。北仑的青年公寓有政策支持,如果条件允许,或许他就会在这里安家。把驾驶室里的“书房”,搬到家中真正的书架上。
下午1点,仓库通知陈浩去装货。他熟练地发动集卡车,手机里响起《漫长的告别》的听书声。4平方米的驾驶室很小,转个身都有些费劲,可它又很大:跟着书中的故事,陈浩“走过”辽阔的平原,“仰望过”璀璨的星空,“认识”无数鲜活的人物,在奔波途中,“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希望大家都能拿起书,哪怕每天只是看一会儿,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陈浩说。采访结束时,借用作家林徽因的一段话,陈浩回应了自己热爱阅读的原因——“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摘自8月27日《宁波晚报》 陈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