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壶口行

作家文摘 2025年10月10日 ·琴 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一次聆听这些熟悉的诗句或旋律,都让我心潮澎湃,渴望去现场体验它那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它的灵魂,去领悟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气魄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前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黄河壶口瀑布的旅程。

  我们从延安出发,沿着高速公路行驶,穿过沟壑纵横的黄土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抵达了黄河壶口瀑布陕西景区。打开车门,远处隐约传来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我们乘坐观光车到达检票处后进入景区,沿着轰鸣声向前走去。越往前走,那声音越发雄浑。起初如远处滚动的雷声,渐渐化作万千战马奔腾。空气中弥漫着细密的水雾,带着特有的泥土与河水混合的清香。这种味道很特别,既不是纯粹的水汽,也不是单纯的土腥,像是千年沉淀的历史与万里奔流的活力交织在一起的味道,这是黄河特有的气息。远远望去,黄河犹如一条翻腾的巨龙,从数百米宽的河床排山倒海般奔涌而来,到此骤然收束成一道激流,从数十米高的石崖上倾泻而下,仿佛真的被装进一把巨大的壶中,然后从壶口喷涌而出。水流跌入深潭的刹那,迸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激起的水浪直冲半空,化作漫天水雾。阳光穿过这层水幕,折射出若隐若现的彩晕,给这壮观的景象戴上了绚烂的花环,黄河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蜕变。《尚书·禹贡》云:“盖河旋涡,如一壶然”,故名。“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惠世扬《壶口》诗句,正是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真实写照。据《水经注》记载,这里曾是大禹治理黄河时凿石导水之处:“禹治水,壶口始。”

  我们站在观瀑台上,任凭水汽浸透衣襟。这就是从小在课本上读到、在梦中见到的壶口瀑布,此刻真实的它,比想象中更加磅礴动人。仔细观察,会发现瀑布并非整齐划一的水幕。河中央几处历经千万年冲刷的礁石,将水流自然分隔成数股。主瀑宽阔厚重,如千军万马奔腾而下;两侧的支流各具情态,有的如白练垂空,有的如银蛇舞动。水流撞击在礁石上,迸溅起朵朵浪花,此起彼伏,永不停歇。瀑布下方的深潭沸腾着,翻滚着,仿佛有一口巨锅在底下持续加温。浊黄的水流在这里变得雪白,然后又渐渐沉淀回本来的颜色,继续向东奔流。据说这个深潭有三十多米深,千百年来水流冲击从未停止,还在继续向下切割着河床。岸边的岩石呈现出清晰的纹理,一层叠着一层,像一本打开的地质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这些石壁被水流冲刷得光滑如镜,又在某些地方形成锋利的棱角。在水势较小的季节,人们可以走到近处触摸这些岩层,感受时光在地质上留下的印记。而此刻,瀑布正以万钧之势覆盖着这一切。

  我们沿着观景步道缓缓前行,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向上游望去,黄河水从容不迫地流淌而来,水面宽阔平静,很难想象它在不远处就要经历如此剧烈的跌宕。向下游看去,激流重新汇聚成河,带着刚刚获得的能量继续东去,奔向更远的远方。步道旁的解说牌记载着,壶口瀑布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瀑布每年都在向上游后退。这细微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无法察觉,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是大地变迁的生动见证。想到这里,再看眼前的景象,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空间上的奇观,更是时间中的流动。

  我注意到岸边有一些特殊的痕迹。那是洪水期过后,水位下降留下的印记。高处的水痕线显示着黄河在汛期能够达到的高度,那比现在看到的瀑布还要高出很多。想象一下汛期时的壶口,该是何等更加壮观的景象。那时瀑布的宽度会增加,水量会更大,轰鸣声恐怕要传得更远。虽然看不到那样的盛况,但通过这些痕迹,也能在脑海中重构出洪水期的磅礴气势。河岸两侧的崖壁上,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洞穴,这是水流长期冲刷侵蚀形成的。其中较大的几个被当地人称为“龙洞”,传说通往黄河深处。事实上,这些洞穴确实可以通到瀑布后面,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观看水帘坠落的景象。可惜因为安全原因,这些洞穴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只能远远望着那些黑黢黢的洞口,想象在里面听瀑观澜的感受。

  正午时分,阳光直射下来,瀑布变得更加明亮耀眼。水雾中有彩虹不断出现又消失,此时越发清晰可见。有时同时出现好几道彩虹,交错重叠,如梦似幻。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或手机,试图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美景。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似乎也难以完全记录下此刻的壮观与震撼。有些东西,注定只能留在眼睛里,刻在记忆中。

  我们在景区的一家小面馆吃了午饭。简单的面食,却因就着瀑布景观而显得格外美味。店主是本地人,说他祖父那辈就在此居住。“看惯了,不觉得特别。”他笑着说:“但要是出门几天,回来听到瀑布声,倒觉得亲切得像回家了。”这种与自然声响共生共处的情感,或许是久居都市的人难以体会的。

  饭后,我们继续沿着河岸漫步。下游处的水势稍缓,出现了一些较小的瀑布和急流,仿佛主瀑的余韵,继续演奏着黄河的交响乐。这里的水色开始由浊黄转为深绿,显示出泥沙正在逐渐沉淀。河面上偶尔可见旋涡转动,显示着水下地形的复杂。

  下午三点左右,太阳开始西斜,瀑布的景色又为之一变。光线从侧面照射过来,勾勒出水流的每一道曲线,明暗对比越发强烈。水雾中的彩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柔和的金色光芒,笼罩着整个河谷。我们找了一处平坦的岩石坐下,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景象。时间一点点流逝,瀑布却似乎永恒不变地奔流着。这场景与一千年前、一百年前想必并无太大不同。古人看到的壶口,大体也是这般模样吧。想到历代的文人墨客,是否也曾站在此处,被同样的景象所震撼?是否也曾试图用文字记录下这难以形容的壮观?黄河水不分古今地流淌,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来去。

  夕阳西下时,我们不得不准备离开。壶口瀑布被晚霞染上了淡淡的橘红色,少了几分白日的雄壮,多了几分温柔的韵味。水流依旧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这条河流古老而永恒的故事。最后一抹夕阳映照在瀑布上,整个河谷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回程的路上,瀑布的轰鸣声渐渐远去,但那种震撼却长久地留在了心里,提醒着我们自然界的伟大与永恒。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塑造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壶口瀑布作为其中最壮丽的段落,不仅展示着自然的力量,也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来到这里,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光线下,重新感受这份壮观。到那时,瀑布或许又向上游后退了一些,河水或许又改变了某处岸线,但那种磅礴的气势,那种动人心魄的美,想必依然如故。

  黄河水万古流,壶口声千里传。这自然界的奇迹,这大地上的乐章,将会继续它的奔腾,继续它的壮美,继续它的歌唱,直到很久很久以后。而我们,不过是这漫长时光中的短暂访客。有幸一睹它的风采,将那一刻的感动珍藏于心;有幸得到心灵上的洗礼,将尘世的杂念暂时放下。而生命如黄河,虽有跌宕起伏,却始终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