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诚的工作环境
近日,一个考公“利好”悄然出现: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对于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的报考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曾经的年龄“硬杠杠”松动了。
技术专家,两次考公终“上岸”
凌晨5点,天还没亮,曾诚带着选票,摸着黑从镇上回到了村里。他得赶着在7点前把选票送到村民手中,待村民勾选后再进行回收。
36岁的曾诚是海南某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日常需要面对各类繁杂和琐碎事务。两年前,他还在一家大型通信企业任高级工程师。曾诚2010年毕业后即进入该企业,经历了从2G到4G的技术迭代,从行业菜鸟成长为技术专家,却在34岁这年决定备考基层公务员。
“通信技术人员吃的是青春饭,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快,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年纪大了不能像20多岁的人那样加班。”更重要的是,行业近年来不太景气,同事们饭间闲聊也不时谈到“中年危机”。
曾诚在陕西某乡镇长大,他说,在考公这件事上,他“占尽”所有劣势:大龄、在职、理工科(只能报考乡镇三不限岗位)、家有两孩。而他唯一能保证的是——作决定后全心投入。
与其他人相比,曾诚的复习计划显得“过于扎实”。工作日从晚上9点学到深夜1点,周末去自习室进行模拟练习并及时查看错题解析。平时午休时间,曾诚也会在办公室拿出手机看会儿资料。
2020年9月(当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省考从上半年推迟到下半年),曾诚以“势在必得”的心态参加了省考。虽然取得了高分的笔试成绩,但当时报考的法院岗位高分考生集中,他终因第三进面、综合第二的成绩无缘走到最后。
休息不到一周,曾诚又投入到了第二轮复习中。5个月后,2021年3月底,曾诚第二次参加海南省省考。想着数量题没做完,考前几次模拟成绩略有下滑,曾诚有些灰心丧气。结果一个月后,在该岗位的1000多考生中,他的成绩排名第一。但其实,这个成绩也伴随着小小的遗憾。因为专业、年龄限制,为了确保成功,在前期报考选岗中,他没敢报考热门岗位。
扎根基层,有落差也有价值
过五关斩六将、经历重重波折,曾诚终于在2021年8月底正式入职报到。此时,距离他的36周岁生日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长长的培训名单上,他一页页翻过去,同批入职的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有的甚至比他小一轮。
最直接的差异是收入待遇。2021年9月,曾诚收到试用期第一笔工资,不到5000元。而大约10年前,他刚进入通信行业不久时,月薪就已超过1万元,那时海南的平均工资在3000至4000元左右。从上一家通信公司离职前,他的月薪大约为2万元。
如果收入落差尚可接受,那么更大的困难来自时间。曾诚最初选择考公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家庭中,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曾诚工作的乡镇离家近80公里,开车需要1小时20分钟,他只能周末回家。有时,周末临时有会议安排,他便回不去了。入职一年多,他再也没带家人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玩过。
一年多来,曾诚待过计生办,负责过厕所革命、新冠疫情防控、行政审批、环境卫生整治等多项工作,后来调到党政办公室担任副主任,负责上传下达。同时,他还是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作为镇派队员驻点一个村协助开展村日常工作。
富硒鸡养殖、蔬菜种植、槟榔加工、粽子加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各类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这让曾诚获得了成就感,“我们一方面落实了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到我们的工作是为具体的人做了具体的事”。
如今,曾诚更加理解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发现,网络上对体制内工作人员存在一定误解,基层的辛苦和疲惫也常常不被理解。而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坚守,“如果没有为群众办事的初心,我觉得根本做不好基层工作”。
周五下午,整理完手头的材料和工作,他开车回家。妻子做好了一桌饭菜,和孩子在家里等他。偶尔出神看到窗外的夕阳,曾诚想,或许过几年就有机会调到离家更近的地方。 (摘自4月3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