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修建的幕后传奇

作家文摘 2023年04月18日 ·章舜粤·

  1958年9月,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建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被正式提上了日程。1958年9月10日,中央军委第115次会议讨论通过在北京兴建军博的决定。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军博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当初的选址可谓一波三折。最初选址在景山,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但由于景山是风景区,不能修建大型建筑,于是又选择了西绒线胡同四川饭店处。后来又选择了今天馆址以东紧靠永定河引水渠处。但水利部提出,这里要建设一个低水头发电站试验区。最后,由彭真批示,将原本规划为商场的地块圈出一块给军博和军人俱乐部使用。

  1958年10月12日,军博陈列大楼建筑工地正式开工。总筹委副主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在开工典礼讲话中指出,筹建工作“任务重大,时间急迫。明年国庆节正式开馆,8月1日就要预展”。

  这可急坏了施工单位。当时,负责施工的是解放军工程兵第二八一部队。设计团队还在搞设计方案,施工团队就已经进场。施工人员说:“你让我们8月1日弄完,你们现在图纸还没有。”最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解放军总后设计院等单位的欧阳骖、吴国桢、阮绍先设计出了初步方案。整个建筑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热火朝天地开工了。

  修建军博大楼时,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设计者之一王铁夫回忆,施工时都没有见过机械的塔式起重机,“都是人搭架子”,生生用木头搭出了100多米高的脚手架,挖出来的土也只能靠人力用担子挑走。

  经过不到10个月的奋战,军博大楼终于在1959年7月29日竣工,高高耸立在北京西郊。7月30日,在军博大楼前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彭绍辉上将、李聚奎上将、刘志坚中将、萧向荣中将、周希汉海军中将、张令彬中将以及各军种、兵种的高级将领,北京市国庆工程办公室的代表参加了典礼。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在讲话中说,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庆10周年的一项献礼,“它将陈列我军建军以来的各种宝贵的革命文物,来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纪念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中国人民武装建设的新成就”。

  大军徽创造纪录

  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平面呈“山”字形,两翼是三层建筑,中央部分高达七层,再上面是一座37.37米高的塔座,托着一个直径六米鎏金的“八一”军徽(见图)。其实,在原本的计划中,塔座上面将耸立一位解放军战士的雕像。改成军徽后,造型简洁,更加灿烂夺目。

  大军徽创造了好几个纪录。一是最高:它上沿最高点距地面94.7米,下沿正中点距地面88.7米,是“全世界设计在建筑物顶端、距地平面最高的军徽”。二是最大:它直径六米,厚度约为两米。三是最重:它用黄铜铸造,重达2.5吨。四是最贵:它通体鎏金,使用了300两黄金。

  如此庞然大物,从铸造到安装都给工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时技术水平有限,五角星是由北京东直门外一个小工厂靠手工制造出来的,“在外面的马路上砸角钢,都是手工打的”。军徽上有一圈麦穗,则是由上海红光厂制造的,麦穗也是工人用手工打造出来的。

  安装军徽时,有人传说是用直升机吊到空中安装的。其实据当事人回忆,“那时候还没见过直升机,也吊不动”,而是如前所述用木头搭起100多米高的脚手架,再搭起一个平台,将一个个部件用人工扛到高空,在那里焊接组装而成的。

  大铜门的原料特殊

  军博的四扇厚厚的大铜门也有一段传奇故事。门上“雕刻着盾牌、红缨枪、冲锋枪、指挥刀等各种武器,周围还刻有以麦穗、红星和旗帜组成象征胜利的花环”。大门和兵器馆铜门的原料来源于福建前线战士们在金门炮战中收集的废炮壳,以及抗美援朝中收集的美军炮弹壳。

  跨过大门,就进入一个方形的中央大厅,这是整座建筑的中心。它的墙壁、柱子和地面,“都是用紫铜色、晚霞色等10多种颜色的大理石装成的”,栏杆四周塑造着以八一军徽、红旗组成的装饰花纹。天花板上则镶嵌着一盏放射出128条镶金光芒线的红星灯。

  最初,军博使用的柱子等都是人造大理石贴面装饰,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参观后特批采用天然大理石。一种是请陆军第六十七军从青岛开采的,还有一种是请陆军二十六军在莱阳水沟头开采的。

  中央大厅东、西两翼各有三层,每层有式样大致相同的三个展览厅,再加上主楼四层的两个展厅,一共有20个展厅,“展览面积达2.9万多平方米,比1954年竣工的北京展览馆的展览面积大一倍多,每天可容八万到10万人参观”。   (摘自《百年潮》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