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陆小曼
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曼受到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关心,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徐汇区支部委员。后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过上新中国公民的生活
陆小曼颇具绘画天赋,1941年曾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新中国成立后,在著名画家钱瘦铁等举办的上海第一届画展上,陆小曼也展出了她的画作。画展当天,上海市市长陈毅来参观,看到了陆小曼的两幅国画,兴趣盎然地说,过去他在中法大学读书时,多次听徐志摩老师的讲课,很受教益,“陆小曼应是我的师母了”。
陈毅向旁人打听,得知陆小曼现在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拮据的状况后,对陪同人员说,陆小曼可是我们的统战对象。陈毅希望她过上像所有新中国公民一样的生活。后来,上海成立了中国画院和文史研究馆。陈毅知道陆小曼生活很清贫,就和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商议给陆小曼安排工作,陆小曼本来书画极工,而且学识颇深,就决定安排她到上海的文史馆担任馆员。在陈毅的过问和关心下,陆小曼等一大批学有所长、经济困难的老人,成为首批画师和文史馆馆员,他们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
陈毅与徐志摩的笔墨之争
陈毅和徐志摩不仅有短暂的师生情缘,他们因为观点不同,在公开的刊物上还发生过理论之争。1926年1月,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陈毅怀着一颗火热的、满溢着共产主义的心,写了一篇《纪念列宁》的文章,“为的使列宁纪念能在善于反宣传的《晨报》上吐露一点消息”投稿到了《晨报》,结果却引起编辑徐志摩的反感,他不满意陈毅过激的文风,直接把这篇稿子压下不发,还撰写了一篇《谈革命》驳斥陈毅的观点。
陈毅当年血气方刚,见对方不但不发自己的稿子,还写文章来批评自己,于是又写了一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京报副刊》:
徐先生不要责备共产党人铁的心,铁的手,你且看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宝刀,与学士文人们的刻薄的刀笔罢。
像徐先生这样的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真值得我来教训一番了!
虽然这件事上两个人观点不同,但是当年的事不过是关于理论的论争,个人之间接触较少,也并没有什么恩怨。
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筹建,会聚了50余位江浙沪著名书画篆刻家,可谓俊彦云集,陆小曼名列其中,说明她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陆小曼的绘画师承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学画路径大致上是跟贺天健相似的,也是从四王吴恽入手,兼及石涛、石谿、梅清等。不同的是,贺天健后来从宋元山水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灵感,表现在画面中,便是扑面而来的一股活泼泼的生机。陆小曼的山水画受贺天健影响更大,也受到吴湖帆等大家的指点,汲取宋代院体风格,气息高古,似不食人间烟火,又融入了女性的柔美、细腻和秀逸。她的书法俊秀、清逸,也与绘画相得益彰。
陆小曼在参加工作后,也开始学着适应新中国的生活,她穿着一身布衣,开始用自己的画笔为新中国作贡献,融入了新社会。尤其是1959年,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62岁。她去世后,因为徐家拒绝让她和徐志摩合葬,所以她的骨灰盒长期没有人认领。1988年,陆小曼的堂侄、堂侄女一起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建造了纪念墓,一代佳人在离世20多年后终于有了长眠之地。 (摘自3月30日《团结报》 王彝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