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陪伴

作家文摘 2023年12月19日 ·韩浩月·

  今年是《作家文摘》创刊30周年,回忆起1993年时,正是我大量阅读报纸与期刊的年纪,那时正处于青少年时代,对一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都觉得新鲜,一个人在求知若渴的年龄,遇到文字、文学、文艺,是幸运的,当时的阅读感受,会陪伴一生。

  读《作家文摘》是在县图书馆阅览室,那时候还没条件单独订阅一份或几份报纸送到家中,这份奢侈,要到十几年后才实现。当然,明亮的阅览室报夹上,有许许多多的报纸,北京的,省里的,市里的,《作家文摘》是其中的一份,也是让我觉得距离遥远的一份。

  在一个青少年刚刚萌发“作家梦”的年代,产生遥远的感受很正常,在《作家文摘》上,常看到一些如雷贯耳的作家名字,那时有个错觉,觉得这份报纸,是专为作家们办的,后来读多了一些,才知晓,这是份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报纸,栏目的设置,照顾了方方面面,文章的内容,也集高雅与通俗为一身,好读,耐读,且有一份难以一语道明的风格。

  在我看来,《作家文摘》是一份混合了传统、历史、文化、文学、生活等多种元素的报纸,它的清新中有一份偏于严肃的泠洌感,整体气质接近于古时的私塾先生,清瘦且有文化,不出门即知天地众生,偶尔忧心忡忡,但时常和颜悦色。这份清新的泠洌感,亦来自它的版面语言,这么多年来,报纸排版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但《作家文摘》仍然坚持报纸的版面之美,在分栏、标题、报眼、报花、插画等等细节上,都很讲究,如果想要在当下,去感受一份报纸的版面语言的审美,看《作家文摘》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家文摘》传统,但不保守,各种线下、线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主办了不少,比如作家见面会、主题论坛、图书发布会、读者俱乐部、读书日活动等,我曾受邀撰写过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专栏文章,标题为《读书的仪式感如何实现》,文章在纸媒版面和公号都刊发了出来,算是一次对《作家文摘》的活动参与。

  读《作家文摘》,看到有熟悉的作家名字,且我有联系方式的,会拍摄一张照片发过去——哪怕呈现于手机图片的报纸截图,依然散发着浓烈的报纸气息,这份气息,可能就是每一位写作者与发表媒体之间的独特联系吧。对于写作者而言,相信有很多人会觉得,《作家文摘》像一片果园或者花园,只是它是大家共同的阵地,是一个想起来心里觉得踏实的地方。

  这种踏实感,不会被所谓的数字阅读、智能时代、短视频消费等冲击到,而之所以《作家文摘》能够带来这份踏实感,在于它处于阅读载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几个时间点,都仍然坚守着自身的文化定位与阅读趣味不变,它如同大树枝头上一个被筑得很牢固的鸟巢,不惧风雨雷电的干扰,可以等到阳光灿烂的时刻,继续提供遮风避雨、远眺远望的功能。

  30年来,《作家文摘》的陪伴,也正是这种鸟巢式的,感谢它一直都在,也期待我们能够一起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共同继续向未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