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不少青年把职业体验当作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寻找不同的事业发展方向,也在探寻不同的人生可能。不过,频繁跳槽的年轻人付出时间和试错成本后,职业竞争力提升了吗?他们会后悔吗?
“离热爱更近一点”
27岁的熊飞云(化名)2019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是一所公立小学的语文教师,这是她工作4年来继新媒体、教培、策展、销售、保险、外贸后的第7份工作,而她心里明确的职业最终站——成为一名小说家并不在其中。
“我没有那么勇敢。”熊飞云指的是“不敢直接成为小说家”。因顾及家人对于她“工作稳定”的要求,也因“没有强大到独自摸黑走小说家的路”。熊飞云用4个字概括自己的职业经历:都是素材。
28岁的李佳宜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快餐店服务生、建筑设计师、演员、电影美术、空间设计师、策展人、数媒艺术工作者、剧照师、摄影师(见左图)、剪辑师、电影制片人、游戏公司员工、场记、广告导演、电影导演……她对自己的16份工作如数家珍。
“很多事需要情绪高涨时才能做出来,我经常去做新尝试。”李佳宜本科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后来发现自己对电影行业感兴趣,于是她的脑海中始终有“明确的主线任务”:做独立电影导演、编剧或演员。
“离热爱更近一点。”李佳宜担心自己没有天赋,也担心自己有限的生活阅历不足以做出好的电影,所以她选择去北京电影学院读电影进修班、拍短片、写剧本、做广告导演等,慢慢她觉得“原来拍电影和拍短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没有那么可望不可及了”。
什么是稳定
上大学时,牛娜娜立过一个flag(目标),想通过体验100种职业,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没想到20份工作就已经让我知道要什么了。”2018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牛娜娜辗转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做过摄影助理、相册排版、收银员、房产销售、财务、新媒体运营等,最长9个月,最短6天。
就这样在20份工作后,她“发现自己不适合上班”。如今,她“搬到农村后,心一下就宽阔起来了”。“摆摊并没有很辛苦,拉着箱子直接打车到市集,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坐着做手工,跟摊主、顾客聊着天就赚到钱了。”她说,做手工咖啡首饰虽然身体会累,但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心里从没觉得累过。
父母一直劝她重新找稳定的工作。但在她看来,周末去市集摆摊(见右图),周中在家做咖啡首饰、运营社交账号、剪视频、写稿子,相当于“上三休四”,月入上万元,“我现在挺稳定的”。
29岁的李一硕士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其实每到一个公司都是抱着长期发展下去的心态”,但有时“不得不跳槽”。他深知频繁跳槽对自己的影响,“简历不好看,会让公司觉得我浮躁”。现在他的状态是“不得不留下”,“就算觉得不满意,也不敢轻易作出跳槽的决定”。
会后悔吗
频繁跳槽,会后悔吗?回顾10年的工作经历,33岁的罗鸥(化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实也后悔,但不试试又一直后悔。”2013年毕业后,罗鸥入职湖南某企业,后被外派至迪拜负责海外项目招商运营。他从头开始搭建部门、带领团队、积累资源,从专员、主管、经理做到总监,“收入水涨船高”。
工作得心应手,罗鸥却觉得有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我想要新的尝试和挑战”。2018年结婚后,他与妻子一直异国两地。于是,他在自己30岁时做出决定:离开现有职位,回国发展。
罗鸥入职了杭州某头部电子商务公司做客户经理。但是,新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国外积累的资源在国内无法直接转换。第二份工作干了9个月后,他离职进入湖南某央企,然而1年后,罗鸥发现工资难以支撑家中开支、晋升空间也有限。他又辗转来到上海的一家医疗公司担任销售副总监。
罗鸥坦言,回国后的前两份工作处于“病急乱投医、缺啥补啥”的试错状态,现在自我定位逐渐清晰,“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真的会考虑一直做第一份工作。”罗鸥说,那样会有更高的薪资、更高的职位。“可不回国就会一直后悔,虽然能挣到钱,但是会缺失国内家庭生活的烟火气。” (摘自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谭雅丽 王聪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