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生一教室”

作家文摘 2024年01月09日

一师一生一教室,施雄风摄于2021年10月

  2024年1月1日,陈孝林的心情有点复杂。他铺开一张白纸,提笔写了一封邀请书——

  6年又2个月的送教上门即将结束,真诚邀请曾关心过我和小宇凡的爱心人士于1月6日来到茜墩村的“一师一生一教室”,为这个送教上门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署名是忘年交师生陈孝林、陈宇凡。陈孝林是浙江嘉善县西塘镇大舜小学的一名退休语文教师,今年79岁。因为房屋动迁,他即将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茜墩村,搬到西塘镇上。但茜墩村里却有着一个陈孝林放不下的“心结”,那就是他的学生,刚满19岁的宇凡。

  从偶尔探望到常常相见

  早些年,宇凡曾上过几年学,但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行动不便,时刻需要家人的陪护。慢慢的,自知力不从心的宇凡离开了校园,转为在家中自习。

  2017年秋天,已经退休的陈孝林接到了大舜小学副校长李冰玉打来的电话。李冰玉在电话那头试探性地问:“你们村里有个特殊的小朋友,能不能麻烦你方便的时候去探望一下?”当天晚上,陈孝林就来到宇凡家。

  6年前的那晚,很多细节陈孝林都不大记得了。当时他问了宇凡一句话,“你想不想读书?”宇凡的回答很肯定:“很想,非常想。”就是这一面,李冰玉口中的“偶尔探望”变成了陈孝林的“常常相见”。自那天后,陈宇凡家中小小的厅堂里多了一块黑板和一位老师。

  “私教”量身定制学习方法

  除去节假日,陈孝林每天到宇凡家中上课,风雨无阻。偶尔生病,陈孝林还会向宇凡的奶奶打“假条”,“我家到宇凡家步行只要10分钟,骑电瓶车的话大概五六分钟。”这短短七八百米的乡间小道,成了陈孝林退休后走过最多的路。

  多年的教书经验让陈孝林意识到,宇凡的智力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记忆力还特别好,只是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茜墩村水道密布,青山如黛,陈孝林想到了一个法子。他鼓励宇凡走出家门,去感受自然、感受环境,将所见所感写下来。

  但给一名脑瘫少年当“私教”,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宇凡用左手写字,手抖又经常把纸张戳破,情绪不稳定时会哭闹。对这个特殊的学生,陈孝林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他给宇凡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法:上课之前先考试,当天默写全对,陈孝林就讲一个小故事;连续十天默写全对,宇凡的爷爷奶奶就奖励他爱吃的巧克力、酱鸭……

  超额完成“小目标”

  2021年,陈孝林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再用3年教会宇凡《新华字典》里的常用字,学会100首古诗,学写60篇作文,创作60首小诗。

  如今,陈孝林宇凡已经认识汉字5000个,学会古诗200首,学会作文100多篇及小诗70首,学会成语3000个,学写日记2年共700多则。三年时间未到,这对师生已超额完成了“小目标”。

  结果是圆满的,但马上就要上最后一课了,陈孝林心中有诸多不舍,还在搬家的他还是会经常回茜墩村看看。宇凡爱吃煎包、煎饺,西塘镇上刚好有几家出名的小店,陈孝林就买了带给宇凡吃。“来而不往非礼也”,有一次送煎包时,宇凡对陈孝林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递上了自己爱吃的巧克力。

  “我也不知道这句话他是从哪里学来的,他的学习能力确实越来越强了。”在陈孝林看来,19岁的宇凡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最近也接触了平板电脑,“以他现在的能力,今后在网上开家小店不成问题”。

  为什么要在1月6日安排一场“道别会”?陈孝林说,79岁的年纪已经不足以支撑他每天来回赶20多公里路上课了。这些年,有太多太多的好心人给了他们帮助:“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们,也让他们看看我和宇凡合作出来的成果,我们不仅是师生,更是一对忘年交。”

  除了继续学习,宇凡还有一个愿望,想找一份工作赚点钱,“能用上陈老师教我的知识”。    (摘自1月3日《钱江晚报》 施雄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