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爷爷就埋在这”
我们决定回何健出生的村庄看看。
何健出生的村庄,叫高河镇方家祠村,离现在的住所仅仅两三公里,距离不远,我们决定步行。天气非常寒冷,路边密布没有融化的雪堆。在我们脚下,是一条干爽的水泥路。
2018年,正是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冲刺阶段。公路旁的山丘上,不时看到开挖的红土裸露出来,与精准扶贫相关的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何健出生的方家祠,正处于桐城到安庆国道的改建范围内。
一路前行,很快便看到了村庄。村庄聚集的房屋前,田野不算开阔,闲置的稻田种满了蔬菜,到处绿油油一片。让我惊讶的是,菜地的间隙,竟然散落了几座坟墓,何健指着其中的一座,很自然地告诉我,“爷爷就埋在这”。
1999年,爷爷因脑梗在田里去世时,何健才五岁,“我对爷爷感情最深”。作为长兄长嫂,何健父母事实上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爷爷奶奶在他们尚有余力时,也主动承担了照顾孙辈的重担。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在我和外婆相处多年的岁月中,我了解的很多生活细节,与何健的家族一模一样。
爷爷的坟墓,像种植在村庄的一簇作物,和生前一样,老人不过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子孙身旁。
“懂事的人”
经过村庄政务中心时,妈妈告知,这是何健的小学。他在这儿念完一年级后,没过多久,因生源锐减,学校关停。何健突然说起,小学的班上,能够念到大学的,就他一人,他还提到,在十几个同龄表兄妹中,念到大学的,也只有他一人。好几个年龄比他小的妹妹,早已嫁人生子,早早步入家庭。
小学的光景,何健最深的印象,是爸爸近乎严苛的管教。爸爸是长子,只念到了小学四年级,很早就开始谋生。过早体验到的艰辛,让他对何健的教育不敢有半点懈怠。当生活的压力,大到无法延续原来的路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时,对孩子的纠结,成为爸爸放心不下的事情。2008年,二弟竭力说服他外出,他怎么都不松口,面对妻子的相劝,他最后说出了实情,“我们就一个孩子,读书也还可以,从小都乖,我们出去后没人管,这个孩子废掉了怎么办?”艰难的决定,落在了12岁的何健身上,何健告诉爸爸,自己不会贪玩,会努力考进怀宁中学,他的逻辑促成了爸爸的外出。
在我所有的学生中,何健是唯一亲口告诉我,初中阶段主动选择留守的孩子,这也是我得知真相后,特别想去他家看看的原因。在近十几年电子产品对农村的泛滥侵蚀中,我见过太多孩子因缺乏管教而放任自流,荒废美好年华。何健让我惊讶的地方,并不是他的留守经历,而是他对父母的承诺,以及此后在独自一人的生活中,面对外界的干扰、诱惑,完全来自内生动力的自律行为。他的成长,让我意识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孩子成长的动力,说到底取决于自驱力的激活。
“懂事的人”,我与何健妈妈一样,除了这个词汇,好像找不到更为贴切的语言,来描述何健在我心中的定位。
擦身而过的名校梦
村庄老宅的位置,矗立着一栋没有任何装修的毛坯平房,这是父母准备回家养老的地方。妈妈讲起,刚刚嫁过来时,自己总是跟随何健奶奶去山坡、去田间扒柴,后来忙着做卤菜,老宅栏里的猪跳上跳下,而她总有扯不完的鸡毛。何健回到出生和成长的村庄,目睹完全干枯的茅草折倒在水塘边,熟悉的场景和童年没有太大差异,但物是人非,他心生感慨,不自觉地聊起了离开父母后的求学经历。
初中的日子,对何健而言,是独自直面人生的开端。何健意外地发现,自己对古典文学超乎寻常地热爱,他迷恋古典诗词,痴迷李白,“看书的过程,会从古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受到鼓舞,我喜欢李白,感觉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经历一个个人生低谷,最后还是不会沉沦下去。”
进到高中,学习的压力扑面而来。何健置身重点中学的氛围,自然无法松懈,临近高考,“弄得太狠,免疫力下降导致腮腺炎发作,连续高烧几天,进了医院”,以致高考的成绩,远低于模拟测试的水平。何健的分数,可以上北京语言大学,但妈妈请人算过,儿子更适合去南方,这样,何健放弃了更好的学校,来到了广东F学院,但擦身而过的名校梦,一直驻留心中。
大二时,何健曾去中山大学领取了一个创作类的奖项,置身南方的美丽学府,他被中大浓厚的学院氛围感染,内心曾有的名校梦再一次被点燃,他下定决心考研,并将中大设定为唯一目标。在众多考生中,他是唯一以二本学生身份闯入面试的年轻人,尽管最后遗憾出局,但他始终认为,能够进入面试,本身就是胜利。
始终系念着故乡
临近年关,爸爸正归心似箭地从贵州返乡。在何健心中,父亲是整个家族的灵魂,只要他一回来,家族成员必定会推掉其他事情尽快相聚。
当天晚上七点,在年前的家庭聚会中,我几乎见到了何健所有的亲人,几十张朴实、爽朗的面孔,在村里餐馆的热闹氛围中,闪烁着我熟悉的光泽。他们是何健的亲人,和我的亲人有着相同的生命气息。我的舅舅、叔叔、姑姑、姨妈、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侄女、外甥,除了嘴里的方言不同,他们与何健亲人的表情、神态,一模一样。
我知道,在年关的中国,无数个村庄和家庭,正分享着同样的相聚。我想起何健三年后的春节,在朋友圈的感慨:
从松山湖一路开回家,路灯映照在车窗前,总有别样情绪打扰。回顾大家庭给我带来的、从父辈身上所看到的:孝与敬、感恩与回报、独立与自强、担当与向上……
家里的每个人似乎都经历了太多坎坷,相比之下,祖辈父辈承受的艰辛比我们更多。所以,已然成人的我们,当为支柱。我们这一代、每个兄弟姐妹都要努力朝阳、去做一棵参天大树——赶在未来未知的风雨来临之前。
我知道,何健在千里之外的感慨,始终系念着故乡那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