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沟毛泽东旧居外景
毛主席说过,我们这个党,一旦顺利些,就要犯“左”的错误;一旦受挫折,就要犯右的错误,我们什么时候做到不“左”也不右,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做到不断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我们党就真的成熟了——这个话,就是老人家在杨家沟说的。
为何是杨家沟
1947 年11 月22 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共计600 余人,来到了地处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的杨家沟。毛泽东在这里住了四个月零两天,杨家沟是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杨家沟的主人并不姓杨,而是姓马,马家是陕北的望族。在现代西北革命史上,马家有其特殊的地位。进入杨家沟后,中央机关住在了马豫章家的院子里。马豫章是马氏家族第十二世掌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任肤施县(今延安)县长,毛泽东称他是“白皮红瓤”的抗日县长。
杨家沟其实不是一个村,而是个百年屹立的坚固城堡,这个城堡名叫扶风寨。清同治年间,陕西爆发回民起义,为了防范回军攻掠,马氏九世祖马国士决定集资建寨。
毛泽东在杨家沟的住处,是马家十代传人马醒民亲自设计建造的“上院”。马醒民,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当年,毛泽东站在上院城堡的大门口,曾经感叹说:这位建设者既懂得建筑,又懂得军事;既懂中国,又懂世界,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怎样认识和划分地主
究竟怎样认识地主,怎样划分地主?这是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杨家沟的马氏家族,就把这个问题活生生地摆在了毛泽东与共产党面前。
明代万历年间,马家的祖宗马云风,因在榆林通往东胜、包头的驼道上搞蒙汉交易而发家致富,十几代人下来,终于成了陕北的望族。从历史上看,马家并不是依靠土地剥削发家的地主,而是靠商业资本。
道光十一年(1831),因为连续五年水灾、旱灾、霜害,禾菽无收,米脂周边各地的农民群聚杨家沟,要求出卖自家的土地,而马家坚决不愿购进土地,因为马家的祖宗很早就意识到,地主既收租剥削农民,同时也要缴纳沉重的皇粮国税,就只能更残酷地压榨农民。
但是,由于四周农民住下便不走,最终,马氏七世祖马嘉乐决定:只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而不买所有权。围绕着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税,马家从绥德州、榆林府告到兰州陕甘总督府,历时三年,总算打赢了一场以民告官的官司。
在陕北民众心目中,马家是“反官府”的英雄。马家兴办教育,为陕北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提倡乡里文化,是乡村共同体的领袖。这样的人家是不是可以被简单划为“恶霸地主阶级”,是不是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打翻在地、 “扫地出门”呢?
毛泽东认为,在蒋介石集团所代表的官僚买办金融经济统治下,马家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保护力量,在反抗买办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们是有人民立场的。毛泽东说,马家代表的是商业资本,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转折
1947 年12 月25-28 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著名的“十二月会议”)在米脂杨家沟召开,而会址就是马豫章家的客房。
12 月25 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个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杨家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奋斗征程的转折点。
毛泽东说,在这个顺利的时候,尤其需要用“可能失败”来提醒大家,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我们究竟什么时候最容易失败?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最容易走向失败。
从这样的“大历史”视野,毛泽东特别指出,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就集中体现为人心的转变。
毛泽东在会议上总结了中共26 年奋斗的经验与教训。他说,今天我们最大的胜利,不是别的胜利,而是赢得了人心;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心动向发生了变化,是人民群众站在了我们一边,而蒋介石被孤立了,他失去了人心、民心、士子(即知识分子)之心。但是,我们现在只能这样说——蒋介石正在失去人心,人心有转向我们的趋势,我们绝不能说, 我们已经获得了人心,更不能说,蒋介石失去人心,就等于我们已经获得 了人心。
习仲勋、任弼时的上书让毛泽东大为震动
在杨家沟,毛泽东已经清醒地看到土改中出现的严重的“左”的错误。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左”的错误,已经大到可以葬送土地改革,葬送人民解放战争,乃至葬送中国革命的地步。
那个时候,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一面却发现土地改革中出现了极大的“左”的倾向。这个问题如何纠正?靠谁来纠正?能不能纠正、并迅速纠正?在杨家沟,毛泽东可谓心急如焚。
土地改革运动(1946 年5 月到1948 年5 月)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在1947 年“十二月会议”之前,全国土改是由中共中央工委主持领导的。
1947 年3 月,毛泽东与刘少奇、朱德在田庄镇分别,刘少奇一行过黄河到达晋绥解放区。刘少奇去西柏坡后,康生、陈伯达留在晋绥,他们无视晋绥解放区按照中央《五四指示》,已经基本完成土改的事实,别出心裁地提出再次土改,推行“查三代”“挖地财”“搬石头”“贫雇农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等一系列极左的、破坏性政策,严重地破坏了解放区的基础和基层政权。
1948 年1 月4 日,时任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就陕甘宁边区老解放区的土改问题,紧急致信中共西北局和中共中央。习仲勋指出,这样的土改政策,不是使我们获得人心,而是极大地失去了人心。
再一个站出来的是任弼时。实际上,早在1947年11月12 日,中央决定去杨家沟之前,任弼时就土改中出现的“左”的问题,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各地分析阶级不一致,做得过火点的地方,恐有将富农算作地主, 富裕中农算成富农者,因此确须颁发一大体通用的‘怎样分析阶级’的文件。”
习仲勋与任弼时的意见,是高度一致的。他们的意见,使毛泽东大为震动,但也使毛泽东感到由衷欣慰,更使毛泽东坚定了这样的思想: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上,由于“左”的错误,革命可能走向失败,使共产党失去人心。
毛泽东遂决定,必须立即纠正“左”的错误。 (摘自《风起陕甘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出版)